【讀者舉手】世上有八億人吃不飽,但有十三億噸食物被銷毀或丟棄──這是怎麼回事?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CIAT

【讀者舉手】世上有八億人吃不飽,但有十三億噸食物被銷毀或丟棄──這是怎麼回事?

文/KE-CHEN

每位幼兒認識世界的第一個方式就是用手抓取東西往嘴巴塞。若說我們是用嘴巴來認識世界也不為過。

對於「吃」這件事情,就是簡單的二分法:「可以吃」或「不可以吃」。隨著年紀增長變成「我肚子餓了,我想吃東西」、「我飽了,我吃不下」,進階一點就是「好吃」與「不好吃」。這很特別嗎?

一點都不特別。所以「吃」很重要嗎?

在翻閱本書之前,思考以下兩件事情:

第一、根據統計,這世界上卻有將近八億人口未能獲得足夠的食物,處於挨餓或營養不良的狀態。

第二、2014年5月法國國會通過:禁止大型超市浪費食物的法案,嚴禁銷毀不具美觀性的食品,全球有將近十三億噸的食物遭到丟棄。

兩個充滿矛盾性的數字,我們的食物究竟去哪了?

撇開糧食大多掌握在少數大財團手裡的硬派權力討論。《明日的餐桌:世界正在吃什麼?面對食安危機,我們需要美味的倫理與食物的正義》這本書以比較輕鬆、休閒的方式討論更進階一點的問題:如何建立健康、公平且綠色永續的「食物生態系」。

作者余宛如以遊記方式敘述歐、美、非與亞洲各地大大小小對食物的改革運動。從相關利益者出發,重新思考「吃」這件事,如何解決剩食問題、如何吃得公平、如何建立食物與土地的連結與文化,如何讓人們重視「吃」的正義這件事。甚至於食物的創新可以帶來商機。

食物不僅僅只能「吃」的功用而已。

原來,從食物供給者出發,大財團對於中南美洲咖啡小農的剝削,出現了認證制度的公平貿易。從消費者出發,一群自稱Freegan的挪威人,拒絕資本體系的大量消費意識形態,拒絕用金錢購買食物,靠著在超市垃圾車挖掘食物(dumpster diving)維持所需。

從創新的角度出發,荷蘭的食物設計師,透過食材、食器,結合味覺、嗅覺的食物擺設也是一門自然美學。從在地文化出發,藏族青年返鄉維護漸漸消逝的傳統飲食文化。從社會企業出發,帶來食物履歷與在地農業永續。當食物不僅僅只有充飢的功用,帶來的是更深蘊的飲食文化與在地環境永續,那麼又怎麼抵擋得了食物迷人之處呢?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食物不是只有吃喝而已:

  1. 肥胖的階級問題:可樂與漢堡的便宜熱量雖能填飽肚子,但卻換來永遠吃不飽的胃
  2. 法國飲食不是裝模作樣,而是體現美與思想──楊子葆的5個飲食提問
  3. 看別人長得快也別氣餒,因為你跟他們不一樣,你在紮自己的根──江振誠與《八角哲學》

延伸閱讀:

  1. 吃的真相
  2. 客家人的惜物廚房
  3. 把化學吃下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