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不了百老匯,至少還有原著可以配音樂──21部改編成音樂劇的經典作品大集合
編譯/Readmoo小編群
日前,本屆東尼獎揭曉,融合饒舌、嘻哈、節奏藍調,講述美國國父之一的漢密爾頓(Alexander Hamilton)生平的同名紐約百老匯音樂劇《漢密爾頓》,不出所料,共獲得 11 項大獎,成為本屆大贏家。
在歐美,許多電影、音樂劇都是由經典名著改編而成,透過音樂、舞台設計與精湛演技,將書中的世界與觀眾的想像連結。雨果筆下的《悲慘世界》,就曾經被改編多次推上舞台及大螢幕,而以莎翁不朽名著《羅密歐與茱麗葉》原型改編的《西城故事》,亦透過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的音樂,展現完全不同的新時代面貌。
趁大獎火熱出爐之際,Readmoo 小編群也整理了一系列曾被改編為百老匯音樂劇的經典書單,雖然無法飛到紐約、倫敦西區親臨音樂劇現場,不妨透過文字、想像來創造一場屬於自己的舞台,也歡迎讀者一起補充延伸!
- 《悲慘世界》
《悲慘世界》為雨果知名作品,故事以 1832 年巴黎共和黨人起義為背景,透過主角尚萬強等人的悲慘際遇,揭露與批判了十九世紀法國封建社會的敗壞,及對窮苦人民的剝削及壓迫。改編之同名音樂劇,最早於該劇於 1980 年在法國巴黎的體育宮首次公演,曾獲東尼獎 12 項提名並贏得其中八項。2010 年,《悲慘世界》在倫敦皇后劇院上演了第一萬場;2012 年年末,改編自音樂劇的同名電影上映,亦獲得相當好評。 - 《老負鼠的貓書》
作曲家安德魯‧洛伊‧韋伯根據 T.S.艾略特詩集《老負鼠的貓書》(Old Possum’s Book of Practical Cats)改編的音樂劇《貓》(Cats),可能是全世界最知名的音樂劇之一,自 1981 年登上倫敦舞台之後,不但在多個國家演出,2001 年起更舉辦了世界巡迴表演,劇中的經典曲目〈回憶〉(Memory)也被多位知名歌手詮釋翻唱。雖然總有「嚴肅」的評論家認為《貓》算不上優秀,但不可否認的是,這部在 1983 年獲頒東尼獎「最佳音樂劇」的作品,是部很有觀眾緣的音樂劇。 - 《女巫前傳》、《綠野仙蹤》
《女巫前傳》(Wicked)是作者格萊葛利.馬奎爾(Gregory Maguire)根據《綠野仙蹤》延伸創作的故事,以西方女巫的角度,從她的個人成長故事開始,重新講述《綠野仙蹤》的前因後果。《女巫前傳》同名音樂劇於 2003 年於舊金山試演,並於 2004 年提名東尼獎,並獲得其中三個獎項。目前,該劇仍然在紐約百老匯上演中,為百老匯史上第十長壽音樂劇。 - 《歌劇魅影》
音樂劇《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改編自法國小說家卡斯頓‧勒胡(Gaston Leroux)的同名作品,安德魯‧洛伊‧韋伯依照自己當時妻子莎拉‧布朗曼的嗓音編寫了許多唱段,讓布朗曼能夠漂亮地展現高音花腔,舞臺設計瑪麗亞‧布瓊森(Maria Björnson)的巧思也讓觀眾在看戲時驚呼連連。這齣音樂劇 1986 年在倫敦首演就造成轟動,之後的三十年間,世界各地一直有不同戲院不同劇團表演這齣充滿懸疑、愛情,以及現場一大堆舞臺機關的音樂劇。1988 年,《歌劇魅影》獲得 10 項東尼獎提名,拿下其中七項。 - 《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也是四大悲劇最早完成的創作,四大悲劇討論人類的性格缺陷所導致的不幸。這部戲劇也是莎士比亞最負盛名、最常被引用的作品之一。1994 年,靈感起於此劇的迪士尼動畫《獅子王》正式上映,同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原著音樂和最佳電影主題曲兩項大獎。1997 年改編自電影的同名音樂劇正式首演,並在該年東尼獎中獲得 11 項提名,最後贏得其中六項。 - 《再見,柏林》
克里斯多福.伊薛伍德(Christopher Isherwood) 1939 年出版的短篇作品《再見,柏林》(Goodbye to Berlin),在 1951 年首度被改編成舞臺劇《我是攝影機》(I Am a Camera),1955 年改編成同名電影,不過票房不算亮眼。1966 年,這個故事再度被搬上舞臺,成為名叫《酒店》(Cabaret)的音樂劇,這回的改編大受好評,好萊塢在 1972 年依此拍攝了同名歌舞片,拿下多項奧斯卡金像獎。1998 年,本劇第三度在百老匯演出,榮獲十項東尼獎提名,獲頒四座。 - 《彼得潘》
《彼得潘》是蘇格蘭小說家和劇作家詹姆斯‧馬修‧巴利(James Matthew Barrie)的代表作,主角拒絕長大的男孩彼得潘,靈感源自作者在肯辛頓公園認識的朋友路維林‧戴維斯兄弟。1904 年《彼得潘》同名舞台劇在倫敦首度公演;1954 年,同名音樂劇於舊金山首演,飾演彼得潘與虎克船長的兩位演員,皆因此劇贏得該屆東尼獎。 - 《簡愛》
《簡愛》是夏綠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ë)的知名經典作品,最早是在 1847 年以筆名柯勒.貝爾發表。本書被《時代雜誌》列為「史上一百大必看名著」之一,故事多次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同名音樂劇於 2000 年首演,並於隔年獲得多項東尼獎提名。 - 《浮士德》
《浮士德》是德國文豪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晚年的重要著作,這部詩劇從構思到完成,歷經六十年的歲月,也是德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詩作。1995 年,美國音樂家暨作曲家特蘭迪·紐曼(Randy Newman)借用了《浮士德》角色設定與情節,並將場景重新設定於現代,推出《Randy Newman’s Faust》音樂劇,其後也出版了同名概念專輯。 - 《小王子》
《小王子》是安東尼‧聖修伯里(Antoine de Saint-Exupéry)最著名的作品,小王子、狐狸與玫瑰的角色,至今仍獲得廣大讀者的喜愛。這本書已經被翻譯成超過 250 種語言,銷售亦超過2億冊,被譽為聖經與可蘭經之外最暢銷的書籍。《小王子》已經多次被改編為舞台劇、音樂劇、電影、電視劇、芭蕾舞劇等。 - 《羅密歐與茱麗葉》
《羅密歐與茱麗葉》是莎士比亞知名經典劇作,以此為故事為藍本,並將場景搬到紐約曼哈頓的《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也與原著一樣獲得廣大的迴響與肯定。《西城故事》於 1957 年首演,並於隔年獲得三項東尼獎的肯定。相對於叫好但不叫作的票房,《西城故事》音樂劇錄製成的唱片卻意外大賣。由音樂劇改編的同名電影,於 1961 上映,並在 11 項奧斯卡金像獎提名中,拿下 10 項! - 《大亨小傳》
《大亨小傳》為史考特.費茲傑羅(F. Scott Fitzgerald)最為人所熟知的作品之一,轟轟烈烈的愛情故事背後,上演著 1920 年代幻滅的美國夢。《大亨小傳》曾多次被改編成歌劇與電影,最令當代印象深刻的,應該就是 2013 年由李奧納多飾演的蓋茲比;2012 年,倫敦也曾上演同名音樂劇。 - 《傲慢與偏見》
《傲慢與偏見》是英國才女作家珍.奧斯汀(Jane Austen)知名經典,故事曾多次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也有許多將角色原型套用到現代故事的延伸作品,如暢銷書《BJ單身日記》、電影《電子情書》。1959 年,百老匯上演的音樂劇《First Impressions》,就是以《傲慢與偏見》為藍本;1993 年,另有同名音樂劇搬上舞台。 - 《咆哮山莊》
《咆哮山莊》作者為艾蜜莉.勃朗特(Emily Brontë),與寫下《簡愛》的夏綠蒂.勃朗特為姊妹。故事發生在十八世紀英格蘭北部的約克郡,咆哮山莊的老主人恩蕭先生在一次商旅中,帶回一個身分不明的吉普賽男孩,但卻因此掀起一場跨越三個世代的復仇與愛情故事。同名改編音樂劇最早於 1992 年首演,並已有六種語言版本。 - 《天方夜譚》
《天方夜譚》,又稱《一千零一夜》,一部源於東方口頭文學傳統,蒐集了古世紀和中世紀印度、波斯及阿拉伯人的民間傳,並於九世紀左右以阿拉伯文成書的故事集,全書共有一百八十個故事。1992 年迪士尼推出動畫片《阿拉丁》,2011 動畫片改編成的音樂劇與美國西雅圖首演,2014 年登上百老匯,並在同年獲得東尼獎五項提名,飾演精靈的 James Monroe Iglehart 也因此劇抱回獎座。 - 《哈克流浪記》
《哈克流浪記》又譯為《頑童歷險記》、《頑童流浪記》,是美國知名作家馬克.吐溫(Mark Twain)的重要作品之一。這是在哈克與好友湯姆一起獲得山洞裡的財寶後的故事,從父親的綁架逃脫後的哈克,遇上了黑奴吉米,開始結伴流浪……。1985 年,取材自《哈克流浪記》的音樂劇《大河》(Big River)正式於百老匯首演,並在同年獲得東尼獎 10 項提名,最後獲得其中七項大獎。 - 《化身博士》
《化身博士》為蘇格蘭小說家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的作品,故事題材觸及雙重人格和人格分裂,探討善惡的人性命題,書中本尊與化身的兩個名字 Jekyll and Hyde,成為心理學「雙重人格」的代稱,可以想見這部經典的影響力。取材、改編自《化身博士》的音樂劇《變身怪醫》(Jekyll & Hyde)於 1990 年首演,並於 1997 年登上百老匯,曾獲東尼獎四項提名。 - 《格林童話》
1812 年,格林兄弟的《兒童與家庭童話集》出版。直到 1857 年出版最後的第七版為止,格林兄弟的童話選集廣受歡迎,兩百年來,《格林童話》被翻譯成無數種語言,是西方童話故事的來源與開端。融合了《格林童話》中「灰姑娘」、「小紅帽」和「長髮姑娘」及英國童話「傑克與魔豆」的故事與角色的音樂劇《拜訪森林》(In to the Wood)於 1987 年正式登上百老匯,並在東尼獎 10 項提名中,獲得了三項。2014 年,音樂劇亦被改編成為電影《魔法黑森林》。 - 《聖誕歌聲》
《聖誕歌聲》又名《聖誕歌聲小氣財神》是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於 1843 年出版的作品。故事描述聖誕將至之際,歡愉的倫敦城中只有守財奴施顧己正,為了因過節少賺的錢憤懣不已……。1994 年,同名音樂劇首度搬上舞台。 - 《孤雛淚》
《孤雛淚》是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知名作品。無親無靠的孤兒奧利佛.崔斯特一出生便進了寄養院,過著飢寒交迫的生活。逃往倫敦的路上,他被迫加入扒手集團……。小說揭露了狄更斯時代倫敦大量孤兒的悲慘生活,以黑色幽默嘲諷與批判當時社會的虛僞。1960 年,改編自《孤雛淚》的音樂劇《Oliver!》正式首演,並於 1962 年登上百老匯,1963 年的東尼獎中,該劇從九項提名中,獲得三座。 - 《憨第德》
《憨第德》在 1956 年首度以音樂劇型式在百老匯登台,這部出自作曲家李奧納‧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的作品,當時評論家雖然肯定其中的音樂,但不大認同與原作差異很大的歌詞,直到十七年後,這部戲換了更貼近原著的新詞,才真正開始賣座──原作畢竟是法國文豪伏爾泰的經典諷刺作品,要改動可不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