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貓出版偵查課】辭典排版學:中華語文大辭典的錯誤示範
中華文化總會趕在馬總統卸任前推出的《中華語文大辭典》,全套兩巨冊,總頁數超過五千頁,實收詞條十萬一千餘條,是近年來台灣辭典界少數新編的案例,頗引人注目。
不過就網上發布的幾張內頁排版,卻讓我看了目瞪口呆,大呼不可思議。本來想拿到原書好好做個版面分析,不過全套定價新臺幣六千大洋,實在買不下手。只好就已披露的兩張內頁先做一點分析。
就這個版面,第一個、也是最大的問題,是版心不統一。每一欄第一行和最末行,距離上下邊欄的位置竟然不統一,也不固定(見圓圈1)。
版心是用來安放內文的空間,版心不統一使得版面缺乏整體感,對易讀性造成傷害,而且顯得缺乏專業。
為什麼會排成這麼可怕的版心呢?答案顯而易見,因為辭典字頭和詞條的字體比內文大,導致該行所需要的行距空間比較大;而既然我們不可能讓每一欄出現同樣數量字頭和詞條,所以每一行累加起來的欄高自然就不會一樣。
這樣還導致第二個問題,就是每一行行距鬆緊不一,視覺上讓版面的「灰度」(Color)不協調,一下疏,一下密,閱讀、檢索皆不利(見圓圈2)。
要解決這個問題,最重要的關鍵就是,排版一定要有「格線」(Page Grid)觀念。
我們說頁面要有固定的版心,而確保版心能夠固定的方法,就是使用「格線」;讓每一個內文行都排在相同的格線上。具體的示意圖可見這個說明。
上例中書版不管標題多大多小,下接的內文行,一定坐落在預設的頁面格線上。這樣除非頁尾剛好走到標題,否則只要是走內文行,它們一定是工整切齊的。
而在這個辭典的案例上我們要如何應用「頁面格線」呢?最簡單的處理原則可以這樣設定:
- 字頭用跨二行大字處理;
- 詞條既然已經用黑角括號標記,就不需要額外放大字級,用內文相同字級就夠了。
範例可以參考《東方國語辭典》的排版格式。
第三個問題是個體例問題。
如果一個字是破音字,該字的不同注音和不同解釋,會個別地重複列出(見圓圈3)。這裡的尷尬是,你既有注音的列點1、2,而且也有解釋的列點1、2。它們相繼出現的結果是:
1、2
1
2
同樣的列點標記卻有不同的排版格式,前者是段內接排,後者卻變成分段編排。如果查一下一般國語辭典如何處理破音字,我們會發現根本不用為注音和解釋分別列點,只要把解釋分別附在注音列點底下就行了。這樣也可以省下注音會重複出現的古怪問題。
這個列點標記更奇怪的是,它適用在所有層級(見圓圈 4 )。
列點 1、2 可以排列不同的注音,而相同注音底下如果有不同解釋,還是繼續用列點 1、2。這讓人困惑,你不曉得現在這個列點 1、2,到底是屬於哪個層級的列點 1、2。
其實在萬國碼字元裡就有許多不同的列點標記可以選用:㊀㊁⑴⑵等,實在不必堅持一定要 1、2、1、2 一路下去。
第五個問題是沒有注意到【黑角括號】的字形內縮效果,這讓每個【詞條】實際在視覺上產生內縮效果。對於查詢效率有不良影響。合理的排版設計應該是做成「段首凸排」,而不是像現在反而像是縮排的樣子。
以上是幾個基本的排版問題,其他還有標點符號使用欠佳,縮略語設計不良等問題,本文就無法提及了。
排版可不是把字全擺上去這麼簡單: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延伸閱讀
排版小撇步,請看《老貓學數位PLUS》!►►
(更多老貓文章請看老貓出版偵查課)
(鼓勵老貓陳穎青的出版研究,請給老貓出版偵查課粉絲團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