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果子離群索書】要吹KUSO風,先練基本功──讀《非普通三國》
最早注意到六神磊磊,是網路上看到轉載的〈今天能讀到唐詩,你知有多幸運嗎?〉,把本該枯燥,屬於考據的文章,寫到如此鮮活入勝。上網查,發現他本名王曉磊,開有博客,名為「六神磊磊讀金庸」,談論金庸,是他本行。他的網誌有一篇文〈金庸和古龍,只差三個詞而已〉,扣著書名古龍「天涯」「明月」「刀」,比較金古二俠之別,並以金庸是「人間,太陽,劍」,古龍是「天涯,明月,刀」為結。
讀到這目光如炬、心細如髮的趣文,讀完一嘆,當下上網蒐尋他的書,下單購買。
新一代作家很有才,不背負傳統包袱,不囿守意識型態。他們或以奇思怪想,用不一樣的角度切入看事情,或以活潑、大膽、創新、不羈、結合時事哏的口語來表達。各有所長,但都很強。六神磊磊的表現只是其中一種。
有KUSO之才還得有寫出來的膽,上一代不敢的想法、寫法,下一代說我來,不光是純文學創作,其他類型文體也適用。讀這些年輕的文章,不管從紙本或網路,都有一種快感。最近出版的《非普通三國》是其中一本。
頗堪玩味的是,本書作者「普通人」的專欄掛在「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這個網站上,出書之後副題變成「寫給年輕人看的三國史」。從「所有人」縮小範圍為「年輕人」,定位清楚,分眾明確,或許慮及年長者缺乏幽默感,對年輕一代的用語隔閡,讀來無感,或許為了爭取年輕讀者群的認同,給予這是屬於我們的書的同儕認同感。
另據「故事」網站創辦人謝金魚推薦序,普通人的三國專欄很受歡迎,邀請出版的單位很多,他們選擇了年輕的「方寸文創」,既能表現紙本書的質感,又不失原來的奔放跳tone。果然出來的成品符合期待。交給不同出版社,出來的書貌是不一樣的,異同處或在文字,或書名,或行銷方向,或書的fu~不同。這是出版現象很重要的一個題目,卻很少被注意到。
《非普通三國》主要寫人,寫人的性格,寫人的某一性格表現。為什麼強調「某一」性格,因為作者不寫一個人物的性格全貌,因此也不是傳記。要瞭解人物生平事蹟,即使不是三國迷,也可輕易在網路上找到答案,雖然不一定對,至少有個譜。普通人先生避開老生長談。老生長談指常見的題材,包括三國韜略兵法、群雄爭霸策略或經營手法,或幾個紅牌主角的創業生涯。他也不關切誰強誰弱,只專注幾個人物的幾個性格,與治國平天下無關,但那是一個人的樣子,不是君王臣將的身分,例如曹操愛上人妻(愛‧上人妻)的癖性,曹丕以損人為樂的虐待症,都是個人性格的展現。
《非普通三國》或有誇張語句,增加文字的戲劇效果,卻不離基本史實,顯示普通人的基本功。普通人也用了很多哏,取材廣泛,讀者未必全部知道出處。看懂才能會心一笑(可見讀者也不好當)。例如「登場人物介紹」圖表裡,對阿斗的介紹詞是這樣的:「劉備之子,蜀漢後主,治蜀近四十年,竟換得『昏庸』二字。」阿斗心中有苦,但阿斗不說。」最後兩句由近來流行的「寶寶心裡苦,但寶寶不說」脫胎而來。
又如可能台灣讀者才知道的「特殊性關係」一詞,也出現在〈卸下銀甲也從容──專訪趙子龍〉篇裡,同樣也用來影射兩人是上下屬工作伙伴又有曖昧感情的某種關係。書中說的是趙雲與劉備,但作者用意不在耍嘴皮子或把歷史八卦化,以趙雲這篇來講,其實是辯駁文章,本來可以寫成考證論述,讓大家睡著的文字,但作者普通人不是普通人,他採用採訪、對談方式,出之以口語,使閱讀變得輕鬆。裡面也間接提醒讀者如何不被小說牽著走而誤解歷史真相。例如趙子龍「單騎救阿斗」的故事,趙子龍自己說了,所謂手持七釭劍,七進七出,如入無人之境,斬殺曹軍五十大將,不過是小說家的渲染,現實裡怎麼可能呢?「我能理解你們希望將我設計成萬夫莫敵的形象,可我的首要職責是保護陛下和先后,怎麼可能魯莽在敵陣裡橫衝直撞?」趙子龍的說法,也點出歷史與小說的遙遠距離,許多迷人的,膾炙人口的情節,與真實情況相差很多。
又比如,趙雲與劉備同床共寢(關、張更是),在古代本屬常事,經近年好事的讀者或作者渲染之後更強化了「趙雲是女性」的無聊說法。在這篇訪談中,趙子龍解釋,那時代的床,中間有几檯,兩人把手靠上去,或躺或坐,輕鬆聊天,或闔眼小寐。這一段重點不在兩人睡不睡出了什麼事,而是告訴讀者古代床的結構,與今想像的不同,若拍成電影,這就是重要的參考。
這類考據文字,化為閒話一句,一筆帶過,一目了然,不影響閱讀,但背後要下多少功夫才行。《非普通三國》不是篇篇文筆都那麼鮮活,有些平平,但都言之有物,主要就是基本功練得夠。既然本書是寫給年輕人的,等於告訴年輕朋友,要有基本功,馬步先蹲好,練武不練功,只會一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