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陳玉慧提供。

「離開是真正對自己負責、是一種自我承擔。」──專訪作家陳玉慧與《撒哈拉之心》

文/陳心怡

夢想,勇氣,上路。

這是陳玉慧在新作《撒哈拉之心》最想分享的課題,就像書封,是從一輛車的前擋望出去無垠的沙漠公路,在行進中,「所有的旅途都是為了明瞭自身」。

陳玉慧寫過史詩般氣勢的《海神家族》,獲得多項大獎肯定;也在二十多年前就以前衛步伐創作了《徵婚啓事》,至今仍是膾炙人口的作品,不斷在電視、電影、舞台劇中改編重現;《china》(瓷淚)、《幸福之葉》,也都是陳玉慧以單一物品為寫作主軸,帶出背後一段長遠的歷史;而這次,她放下大部頭的歷史脈絡,透過與我們距離相近的三毛傳奇來和讀者談夢。

自我追尋的夢想與勇氣

為什麼談夢?

「回台灣這幾年,我經常思索台灣女性的典型。」已故的三毛,就在陳玉慧腦海裡浮現了上來。

三毛本身有著太多的傳奇與故事,許多八、九年級生雖然來不及與三毛共處在這物質世界裡,但是透過三毛留下來的作品,年輕人仍可從中找到一種嚮往的人生姿態:是自由,是冒險,是勇敢,是許多女性心裡的原型。這也是三毛過世二十五年後,仍能鮮活地印記在粉絲們心中的重要原因。

為了《撒哈拉之心》,陳玉慧特地走訪撒哈拉沙漠與三毛故居,以書中書的雙線形式說故事:一條線是由幾位性格鮮明的主角串起的現在進行式,另一條線是從女主角古明心的角度,透由三毛與母親的往返書信中,再現三毛。

古明心是位準醫生,人生原本會在穩定的軌道中循序漸進,直到母親古曉憶驟逝,她才回頭面對遭遇瓶頸的人生與愛情;古明心的男友位之宇是大學學長,出身台灣東部農村,力爭上游成為功成名就的醫師是他人生的不二選擇;嚴清是被父母寵溺過頭、有著公主病的abc;雷寧則是受過情傷,後來選擇在砲火中按下快門、擷取瞬間的戰地記者。四個人物交織出兩段三角關係以及不同的人生調性。

古明心是母親未婚生下的獨生女,與母親相處的二十多個年頭,雖然偶有衝突與叛逆,但基本上是是安靜地相互依賴著彼此;母親過世後,她意外翻出母親與三毛的書信以及母親的手稿,才真正啟動了一連串的「自我質問與探索」的模式:離開現狀,離開之宇,前往沙漠找尋另一個可能的自己。

愛情不只是放在嘴上,還要沈澱與體會

古明心周旋在位之宇與雷寧間,位之宇也在古明心與嚴清之間有了擺盪,彼此間的情感糾葛,有理想與現實抉擇的交錯;之宇最後仍挽回不了明心,嚴清與之宇似乎也沒有發展的可能,而雷寧與明心在一夜纏綿後,還有很多想像空間。那麼,到底什麼是愛情?

「愛情」一直是陳玉慧創作的重要元素,談愛,似乎容易被多數人以為老哏或者夢幻,但陳玉慧說:「很多人在人生中,最深刻的情感還是愛情。」

在《幸福之葉》裡,陳玉慧把愛情喻為茶葉,「泡太久會變味」,在《撒哈拉之心》裡,她說:「愛情就是你所生活、存在最美妙的時刻,最不經意的時刻。」陳玉慧把愛凝住在每一個當下,不同於與一般人認為的愛是種未來的承諾,「要答應我這、答應我那⋯⋯不是這樣的,因為人生不是數學,愛情沒有邏輯。」

雖無邏輯,但可以學習。陳玉慧以古曉憶跟古明心吵架時說過的一句話為例:「除了我,沒有人天生就該愛妳,而且,如果妳不值得我愛,妳就不值得任何人愛。」在陳玉慧看來,愛就像品茶、喝酒,味覺是在品嚐過程中慢慢累積出品味的,愛也是在享受美妙時刻裡漸漸累積出對愛的感受;人家說的好茶,你不一定能嚐出滋味,同樣地,別人說愛你,也不表示那就是愛,「都得要自己品味過才知道,要學習才能了解愛。」

離開不是逃避,而是旅途的新開始

不明白自己是否真的愛位之宇,古明心選擇暫時離開。在東方較為保守的價值觀裡,離開的一方容易被當成是不負責任或者逃避,陳玉慧卻不這樣想,「離開跟逃避不一樣,離開是真正對自己負責、是一種自我承擔。」

有一回,陳玉慧在人聲鼎沸的台北市街上看到一對正在吵架的情侶,男方沒怎出聲,女方不斷扯開嗓門,聲音愈吼愈大,已經引起路人側目。「那個當下,只要女生離開一下,只要一下,就會好了。」這是離開的必要,但對當時陷入情緒的她來說,真的很難。

陳玉慧認為,離開之所以必要,因為它是旅途的開始,是思考轉向的契機,是人生遇到瓶頸的轉捩點,也是認識自己的關鍵。

將近六十年前,三毛就在保守的政治社會氛圍中離開既定的價值觀,走出了自己的一條路。面對這位女性的先行者,陳玉慧用《撒哈拉之心》向她致敬;面對現代人的困境,她用這部小說寫給有夢想的人、也寫給被現實磨蝕而夢想日漸消失的人。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這是小確幸的經典思考,但這種思考像是一種催眠,陳玉慧不認同,「我不需要比上,也不用比下,更不需要證明自己,因為我就是我。」她總是勇於離開自己現況,再走一段,離開便是出發。

不管是三毛人生的旅行、冒險,抑或陳玉慧的創作,一次又一次大膽嘗試新題材與形式,這都是離開,只要離開,世界之大,人生就有無限的可能。這一次,陳玉慧試著放慢腳步與年輕人同在,不再只是為了「我」而寫作,她用了攝影機的角度,嘗試與讀者一起用zoom in/ zoom out 觀看近景與遠景交錯的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