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房子是「物件」,跟以前的房子是「家」──《再訪老屋顏》作者辛永勝、楊朝景專訪

現在的房子是「物件」,以前的房子是「家」──《再訪老屋顏》作者辛永勝、楊朝景專訪

文/陳心怡

曾獲2016台北國際書展大獎(TIBE Book Prize)非文學類獎的《老屋顏》作者辛永勝與楊朝景,一個曾從事室內設計,一個曾是工程師,兩人素昧平生,因為老房屋結緣。採訪前,本以為室內設計師辛永勝需要與客戶聯繫溝通,自然善於與人攀談,工程師楊朝景應該較內向木訥,結果完全相反──見了面椅子都還來不及坐下,楊朝景已開始侃侃而談,辛永勝則很有默契地在旁聆聽。

「我比較愛講話!」楊朝景談到一半,彷彿像想起了什麼似地笑著解釋。儘管兩人都愛攝影,不過楊朝景和辛永勝走訪老屋的「工作模式」大抵也是順著「一個活潑、一個安靜」的個性而來:健談的楊朝景與屋主聊天,辛永勝就用相機靜靜地在老空間裡穿梭、捕捉鏡頭,文章再由兩人分工撰寫。

商業機制裡,家與房子不再是一體

也許是因關注老屋比較像是都會文青的癖好,楊朝景與辛永勝很容易被當成台北人,但這對工作夥伴是不折不扣的高雄人,因為喜歡老屋,每到週末就一起騎機車「北上」台南邊逛邊拍,「光是台南,就拍了兩、三百種窗花」。這些窗花愈看愈有意思,每次逛都有新發現,他們於是開始在網路分享;儘管仍有人把鐵窗視為老舊過時之物,但網友迴響卻愈來愈熱烈,他們順勢地出版了圖文並茂的《老屋顏》;喊苦叫累地寫完第一本書,結果不到兩年,第二本書《再訪老屋顏》又誕生了。

出版第一本書時,兩人擔心書中地點如果被觀光客過度關注,會造成屋主困擾,因此他們後來選擇入書的例子側重在公開場所,例如青田七六、紀州庵、保安捌肆、林百貨、全美戲院、太原診所等;然而,對楊、新二人來說,最早喚起他們好奇的是跟「老家」有關的一切,特別是老屋裡曾有的居住溫度與面貌,因此,當他們決定出版《再訪老屋顏》時,就比較大膽收錄了包括金、馬、澎等離島在內更多的民居,像是金門荒廢的洋樓、澎湖花宅聚落、鹿港與斗六老街上的民宅。

「以前人蓋房,是要蓋一間一家子要在這住上三、五代的屋子,隨著經濟發展,大家有錢了,房子不會只有一棟,房子跟家的意義也分開,多出來的房就是投資,你不再完全以一個使用者的想法去想屋內空間,現在的房子是『物件』,跟以前的房子是『家』很不一樣。」對室內設計相當熟稔的辛永盛說,即便現在人人多少都會在意室內設計與裝潢,但這與過往會逐一貼近使用者需求仍不一樣,新技術與創意當然有它的美感意義,而老民居更能直接看到與人有關的故事。楊朝景也有同感:「現在房子是空殼,設計靈活度雖增加,但是相對之下,人的味道少了。」

老屋蘊含的智慧

楊朝景與辛永勝雖然熱愛欣賞這些老建物,但老屋保存與否,要視屋子是否為這一空間的人們所擁有的共同記憶與情感而定,如果美好,自然值得保存;反之,若屋子讓整個社區的觀感不佳,自然也就無須強留。

再訪老屋顏》裡提到嘉義的清木外科診所,是屋主第三代想修復醫生祖父的工作空間。現在朴子給人的印象是鄰近海邊、以媽祖信仰聞名的鄉鎮,怎麼也與昔日的「醫生村」形象連不起來,因此青木外科診所的第三代希望透過修復祖父診所,重現朴子日治時期醫生村的文雅風貌;鹿港第一間獨立書店「書集喜市」是屋齡近九十載的老屋,屋主懷著浪漫的心買下此屋後,屋子大大小小的問題慢慢浮現,修繕工程浩大,但他仍決心逐步把屋子整好,理由是「如今大家買房子大都是建商蓋好提供給住戶,能自行修理一間符合自己居住需求的房子來住,對我來說是很難得的機會。」

辛永勝以這兩屋為例解釋,屋子跟人一樣,都需要照顧,也有它的壽命年限,老屋外觀修繕事小,結構補強的工程與花費才是驚人所在,一但超過自己所能負擔的,也只能盡力而為,不需勉強自己保留老屋。

或許有人會以老屋安全性堪慮為由,認為拆建重建理所當然。「但有意思的是,這些年台灣發生過幾場大地震,受損的多半都是後來新建的房子,反而很多老房子都好好的,是不是磚造、木造房,更適合地震結構地帶?拆老房,大部分都不是安全問題,而是可以換得更好的利益,比方賣地都更或賣屋重建。」楊朝景更進一步直指核心。

現在的房子是「物件」,跟以前的房子是「家」──《再訪老屋顏》作者辛永勝、楊朝景專訪

提到老屋跟鐵窗,很多人會聯想到不安全或醜陋,然而楊、辛兩人走訪多處後發現,鐵匠們設計鐵窗與窗花時匠心獨具,老鐵窗的保防與逃生設計是兼備的,都有活門設計,以前人為了自己住上一輩子、傳承好幾代,打造安全舒適的家,自然是首要之務。

我們身處在求新、求快、求便利、求高科技因應生活所需一切的時代,往往容易陷入「新就是好、新就是美」的迷思,楊朝景因而提醒我們:提到老,好像就會想到舊與不好,老跟新似乎站在對立面,但不可否認,這些窗花、磁磚、磨石等的確是工藝,「我們可能不要太急著往前,必要時停一下,回頭看,才會發現它的美好與故事。」

美,與情感、動機及工藝有關

鐵窗會鏽蝕,當下多數人以為不美也不便於保存,經過時間推移後再回頭看,似乎都變美好了。時間,是讓不美的事物蛻變成為美的要素?是否有一天鐵皮與灰濛濛的水泥屋也會變成另一種美?

楊朝景認為,美就是美、醜就是醜,但醜的東西上頭不一定沒有美的元素,「物件的美醜不是因為時代或材質,而是跟製造時的情感、動機與工藝有關」,就像香港壅塞的彌敦道、旺角,稱不上美,但卻有一種風格。辛永勝補充,有些人會試圖讓鐵皮屋更美,比方漆成木造房的感覺,多花心思在裡頭,鐵皮不見得就是醜;現在很多新建大樓會把歐洲古老建築元素混搭東方設計,如果背後沒有通盤的思考,即使房屋再新,看起來煞有其事的設計仍只是徒具衝突的空殼而已。

採訪前不久,「老屋顏」粉絲頁收到來自屏東瑪家部落排灣族新鄭小姐的訊息。新婚的鄭小姐與新郎身穿排灣族的禮服在爺爺親手打造的老屋前合影,這棟老屋是爺爺親自用牛車一磚一瓦運進村裡打造而成的,是村裡第一個使用磁磚的房屋;鐵窗上的窗花跟新娘禮服像是呼應的設計,連成一氣,非常華麗。從窗花到衣飾,用心就會將美的元素揉進其中。

因此當楊、辛兩人聽到有年輕人詢問鐵窗花師傅有否開班授課時,都非常振奮,這讓看似走入夕陽的鐵窗產業有了另種生機,可以延伸在書櫃、屏風等家居用品上,「能夠有欣賞的角度出現,市場就會慢慢浮現另一種需求」;而辛永勝更希望為鐵窗花、馬賽克磁磚、壓花玻璃或是磨石子的職人、工匠做紀錄,不僅讓更多人看到職人與工藝之美,也讓夕陽產業有回春機會。

楊朝景、辛永盛靦腆地不敢說自己背著期許、使命之類聽來偉大的責任,不過,他們深信不斷走訪、分享老屋顏:「讓這些工藝再度走入生活,從身邊的點滴開始,我們會發現自己一直處在美好的世界裡。」

不為懷舊,而為生活:

  1. 陳雪:祕徑成為生活之路
  2. 未完待續的新濱町故事:打狗文史再興會社
  3. 【故事‧說書】白先勇的老臺北,舒國治的老臺北,如流水逝去的老臺北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