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果子離群索書】和老兵一樣,書店不死,只是逐漸凋零
每家書店,都是旅途上「黃昏裡掛起一盞燈」的客棧,收容旅頁書人疲憊而不安頓的心。
因此,寫到書店,便不只是「一個人開了一家店」這樣的故事而已。寫到書店的事或開書店的人,裡頭應該流瀉著光與熱,理想與夢想,信念,品味,人情,以及個人價值觀,若捕捉不到,就會像走馬看花般浮泛。
好看的書店書寫,會引領讀者看見從書店裡透出來的,映照書人心裡陰黯角落的光。日本作家吉井忍以華文寫作的《東京本屋紀事》,便是這樣的好書。
吉井忍以細緻觀察與深度採訪,寫出十家小書店店主的經營理念與運作情況,我們從書裡所看到的書店風景,除了堅持之外,也有創意或趣味。
例如森岡書店。許多獨立書店身姿不但獨立,性格也頗獨特。森岡書店,一次只賣一本書,一週一本,店裡展示當週的一本書,以及與書的內容相關的周邊物品。依店主森岡督行的說法,是「把平面狀態的一本書,換成一種立體的存在」。
什麼樣的人開什麼樣的書店。森岡督行以前就是怪人,所以開特別的店。他大學一畢業就不務正業,腦子裡盡是社會責任,生活內容無非打工、散步、買書、看書。喜歡老屋,報紙電視不看,後來連手機、手表都沒有。
森岡督行曾在一誠堂二手書店(銷售學術書、古典名著等)當八年店員。2006年6月,他32歲,自立門戶,森岡書店在茅場町店開幕,書種不過200冊(一般店要一萬冊),以攝影集為主的每本二手書都是經他親自一本本挑選而來,不是坐在店裡等人來賣。開了十年之後,轉於銀座開店。2015年5月5日銀座店開幕,五坪大小,因為只賣一本書的作法而成為話題。從書裡的訪談可知,一週一書的構思並非突發其想,而是有脈絡可尋的。特殊的想法,因緣成熟,便會實現。
每個開設獨立書店的店主都有開店的夢想,能夠不忘初衷,可敬,能夠實現初衷,可賀。本屋B&B,2012年才開的書店,便是兩位愛喝啤酒的經營者,心裡想,若有一家書店可以邊喝啤酒邊看書,該有多好,書店本此宗旨而開,B&B就是Book&Beer的簡稱。店裡除了啤酒,也賣咖啡、葡萄酒等飲料。
像本屋B&B這樣歡迎飲食的小書店,吾人不陌生,現在許多新起的書店也朝此趨勢發展,有的裝潢優雅柔美,讓人分不清是書店裡有餐飲,還是餐廳有賣書。甚至於還有像蔦屋書店在台灣的TSUTAYA BOOKSTORE,歡迎消費者帶未結帳的書進咖啡店吃喝,相信此舉會讓部分獨立書店皺眉。儘管很多小書店有書有飲料,但多數恐不樂見顧客坐下來邊喝飲料邊翻閱未經結帳的書,小書店退書困難,弄髒還得了?書與飲品共處或隔離,這家可,那家不可,消費者會不會無所適從?
本屋B&B值得一提的有兩項,一是活動,一年內書店辦了大約五百次,數字驚人。怎麼辦到的?以人力來說,B&B全職人員只有兩人,其餘七、八個兼職員工,有三人負責籌辦活動,這三個人每週只須來上班兩三次,每人負責每個月約十次活動,因此活動雖多,店員不致忙到人仰馬翻。此類作法可供有意多辦活動的獨立書店參考。
另如B&B推行的「文庫本明信片」的概念很有意思。將二手的文庫本用牛皮紙包起來,正面可填寫地址與問候語,背面則印有從這本文庫本裡摘錄出來的一兩句話。讀者無法知道這是什麼書,這一兩句話是線索,也是感覺,若喜歡或好奇,可買下來寄給朋友
或者帶回家,像摸彩一樣,享受拆封的驚喜。這遊戲有點好玩,台灣的獨立書店,依屬性,永樂座書店似乎適合推展,板娘請參考本書p.305~307。
主題書店若開到像「模索舍」那樣,讓讀者說出「我要的雜誌只能在那裡買到」,大概就成功了,或者像Books Fuji,成為航空愛好者的聖地。但現在開小書店,一定要有主題嗎?一定要在賣咖啡與充滿文青味的文具貨品之餘,還辦展覽、朗讀、座談、讀書會、作家簽售會嗎?雖然這是趨勢,但非必然。難能可貴的,吉井忍也照顧到普通書店,把獨立書店與文化菁英畫上等號的連結解放開來,例如第二篇介紹的今野書店,便是社區型沒有特色的小書店,吉井忍稱之為「書店的原生風景」。
當然,小書店經營困難,即使在台灣常把矛頭指向網路書店打折促銷,但在實施圖書定價制多年的日本,小書店一樣一家一家關閉。書裡有兩組數字:
- 2005-2014(年),十年來,17153-12793=4360(家),一年平均少436家(大約1/4)。
- 2014-2009(年),六年間,14407-12793=1614(家)。一年平均少269家
書店的生命危脆,但若問,實體書店會不會從世界上消失?不會的,至少在現存人口的有生之年,不會消亡,書店和麥克阿瑟口中的老兵一樣不死,只是逐漸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