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平實的生活切面,就是最深刻的城市觀察──專訪《倫敦腔》作者白舜羽、魏君穎
文/何宛芳
天氣晴朗的午後,一對留學生夫婦坐在倫敦的雙層巴士上,突然一個念頭閃過:「我們那本《倫敦A to Z》在哪?如果是我們來寫,這 26 個關鍵字會是什麼?」
以「A to Z」的關鍵字順序介紹,是英國書市十分常見的編輯手法,舉凡城市、概念、食物等等,都可有一本自己的「A to Z」!
對許多人來說,列一本屬於自己的「A to Z」,不過就是一閃即逝的念頭,但偏偏這對話是出自一對喜歡進行「深度公共議題討論」的白舜羽與魏君穎夫婦。回家後,他們果真一人一篇開始了他們的關鍵字尋覓之旅,從臉書動態,到成立「倫敦生活A to Z」粉絲團,到《倫敦腔:兩個解釋狂的英國文化索引》於是誕生。
老婆點的火,卻是老公寫出興趣
問起「始作俑者」到底是誰?魏君穎笑著自首,其實一開始是她「逼迫」白舜羽寫的。
那時候,白舜羽的博士念得十分掙扎,為了鼓勵先生能夠維持論文寫作的手感,她不但逕自訂下了一人一篇輪流寫的規則,自己每次寫完還會不斷敲碗,督促白舜羽趕快動工。
與魏君穎打定主意攻讀學位不同,打從一開始,白舜羽就是「婦唱夫隨」的來到倫敦,興趣博雜的他,在「陪讀」的日子裡,曾當過翻譯,最後雖然申請到博士,但的確沒有一定得帶個學位回家的動力。
沒想到,論文卡關的白舜羽,從一開始有一搭沒一搭,照著字母順序硬想、硬寫,卻在 A to Z 系列上寫出了興趣,最後還比魏君穎更投入。
雖然謙稱自己都在遊蕩,但其實白舜羽十分認真用腳認識倫敦,到處參加各種講座與導覽,「後來那一年,我瘋狂去走路,很多文章都是走路走出來的!」他說。
此外,兩個人也用不同的關鍵字形塑倫敦,白舜羽偏好宏觀的社會觀察,主修文化外交的魏君穎,則著重在藝術文化與食衣住行。
他們筆下的倫敦,少了些與這個老城分不開的陰鬱氛圍,增添了許多生活中信手拈來的幽默與趣味。夫婦齊聲表示,論文已經讓他們夠痛苦了,這種自娛娛人的文章,自然希望可以多點正面情緒,此外,他們還有些私心的「平衡報導」企圖。
不帶比較的眼鏡;平實生活,如實呈現
白舜羽回憶,當年曾經有一篇抱怨倫敦生活太過昂貴的文章,在留學生之間瘋傳,眾人瘋傳的原因並不是認同,而是無法理解為何會有如此偏頗的評論,「我本來就喜歡收集各式各樣的資訊,看到有些不盡然正確的資訊就會很生氣。」
魏君穎坦言,他們呈現的只是倫敦生活其中的一種可能。「也許這裡也是戴了某一種眼鏡去看,但我希望眼鏡的顏色沒有那麼重,不是一副太陽眼鏡。」白舜羽也如此附和。
在採訪中,兩人不時重複「平實」與「如實」兩字,希望能透過中性的筆調提供正確資訊,也極力避免讓這些觀察,又落入網路上那種情緒高張,總得比出個孰優孰劣的戲劇性評論。
夫婦都不喜歡以比較之心來看待不同城市的評論,彷彿每次說到國際觀,就必定要來「看看別人,想想自己」,一旦談起海外生活,就必須要想盡辦法「他山之石」一下。畢竟帶著比較的眼光,反而無助於認識文化或體驗生活。
說著說著,魏君穎就開始以台灣的「垃圾不落地」政策舉例。
夫妻間的思考練習
剛回台灣時,兩人還真不太習慣追著垃圾車的生活,也發現許多人為了方便倒垃圾,租、買房子時,還得挑選有管理員的大廈,難免也就懷念起在倫敦時,只要把垃圾放到門口的收集箱,政府還大方贈送可生物分解的廚餘回收袋、兩週收集一次的政策。
但是,當他們把這樣的經驗跟媽媽分享時,當場也就被當頭棒喝了:「兩週收一次?台灣兩天就臭到你無法接近了!」
這個例子,立刻印證了白舜羽的說法:「每個地方都有十分獨特的生活條件與歷史因素,本來就不能任意的武斷比較。」而如果一直周旋在比較好壞時,也就不能更細緻地去思考、找到真正的解決方法。
光是收垃圾這樣芝麻綠豆大的公共服務,兩人都可以這樣仔細地來回推敲。「為什麼倒垃圾也會變成一個很階級的事情?」「如何可以讓市民作好回收?」「還有沒有更細微的操作空間?」
對他們而言,所謂的《倫敦腔》,不只是一種說話方式,還更是一種思考方式,如果真要說希望從這趟英倫行學到什麼,或許就是持平地討論公共事務的思考模式吧。
雖然口口聲聲笑說,不知道誰會對這本既不是攻略、究極、寶典,也沒有必玩景點的書有興趣,白舜羽還是對這本書有著小小的期望:「這本書是一個切面,我希望這本書可以提供一些 insights(深度觀察)。」
沒有權威的筆調,也沒有必然的好壞是非,就當成是看這對老愛互相調侃的夫妻,用一種輕鬆、暢快的口吻,說一說發生在倫敦的生活日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