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書外譯的關鍵之人──記「從這裡,去遠方:中書外譯的奇幻旅程」講座

【2016版權營】中書外譯的關鍵之人──記「從這裡,去遠方:中書外譯的奇幻旅程」講座

記錄/陳昱昊

夜風微涼,松菸文創園區正飄著細雨,木屋搭建的閱樂書店點著暈暖的黃光,光磊國際版權公司創辦人譚光磊和Books from Taiwan的版權總監張茂芸坐在皮質褐沙發上,兩人結合多年的翻譯外文書與版權受理經驗舉辦「從這裡,去遠方:中書外譯的奇幻旅程」講座,談談中文書向外出口的出版業狀態與行銷步驟。

講座因梅姬颱風撲台而順延一周,但聽眾依舊滿堂,席間不乏許多出版業者與創作者,隨著中書外銷的受重視度逐日提升,有興趣跨入這塊領域的人也多了起來,身為獨立版權代理先驅的譚光磊先用四大迷思來點破一般大眾對於中書外譯的錯誤想像。

一、外譯真的等同於英譯嗎?

我們總認為,中書外譯就是中翻英,好像中文創作想要外銷國外的最大市場就是龐大的英語系國家,雖然難以否認這或許的確是世界最強勢的語言,但其實就現實來看,英文市場才是最難打入的環境,擁有七年版權輸出資歷的譚光磊告訴你,每年美國出版書中翻譯書僅佔其中的3%,驚人之低。

「綜觀所有華文現當代小說,一年能在美國出版的數量一隻手就可以數出來。」他說,而解決的方法是將市場目標擴大,準備書籍與作者的英文介紹資料,讓各國書商都能簡易了解故事及作者簡介、本地市場書評和最重要的:由母語為英文的譯者著手的英譯試閱稿。

資料卡相當於書本的身分證,既是介紹、更是一則廣告,作品在台灣賣出多少?有翻拍過電影嗎?一切有利出售版權的優點都該列上去,為書本想文案、找到亮點。

另外有個最準確卻最不精確的偷懶神招,可以註記作者是「○○版的XXX」,內容不只可以填入各式國際知名作家文豪,也能代入知名作品,「像是《瑯琊榜》就能夠包裝成中國的《基督山恩仇記》或是《冰與火之歌》的權力遊戲鬥爭。」

這種方式能夠讓外國出版商在聽到介紹的第一瞬間,對於書本內容與作者有一個瞬間的粗淺概念,雖然不是全然同樣類型的作品,但卻是最快速的推銷方法之一。

二、台日友好有助於銷書日本嗎?

走進台灣書店中,架上鋪天蓋地的翻譯書來源除了最大宗的英美文學外,另一個就是日本文學,從文青必看的村上到橫掃二次元市場的漫畫、輕小說,日本翻譯文學市場接受度之高、兩國在文化與族群親近度也相當友善,這是不是也能幫助把中文書反銷過去呢?

譚光磊再次畫上一個叉叉,日本書市自產自銷,作品量多質好,幾乎不容翻譯書存在,連讀者都沒有養成讀翻譯書的習慣,不只限於中文書,連世界熱賣的《格雷的五十道陰影》與《飢餓遊戲》在日本同樣銷量平平,有時世界暢銷書授權數十國家語言,就獨缺日本。反過來,他建議可以把亞洲市場對象轉向韓國,當地的對中國文化接受度與學習中文的比率都相當的高,是不可忽視的市場區塊。

三、台灣特色是不是一大賣點?

主打台灣專業特色的文學作品,反而在跨到海的另一邊時形成一個較高的文化門檻,譚光磊舉了一個例子:一本專業介紹台灣茶的權威書,儘管獨一無二,但是卻不是國外一般大眾能夠接受,他可能不懂台灣、也不懂茶文化,比較好的方式是將這類書翻成英文版在台灣販售,以來台灣、喜愛台灣的外國旅人為主要客群,讓他們能夠被台灣文化吸引後買英文版的書帶回去看。張茂芸說,更進一步的做法甚至可以結合在地觀光、在各景點推出多語版的旅遊散文,要是有海外訂單的話也能夠直接出貨,不需要另外授權手續。

中書外譯的關鍵之人──記「從這裡,去遠方:中書外譯的奇幻旅程」講座

四、台灣當紅作者應該很好推出國吧?

「台灣知名人氣部落客」、「台灣最富爭議性作家」……等等,這種在台灣名聲顯赫、喊出來民眾能夠認得的作家,其實未必能幫助他們走到國際市場,一旦走到國外、頭銜摘除後,書本銷售的根本還是回歸到了作品本身。

也正因為如此,決勝點落在書的內容,什麼樣的書有機會走出台灣甚至在各國出版大賣呢?審書、找書、挖掘書……一系列偵探般的SOP更顯得版權代理的重要性,台灣書店環境受到翻譯書大舉入侵既是一個危機,卻也是一個可以考察世界各國的暢銷書類型,進而發覺現在各地最紅的類型是什麼書,從中嗅得商機。

譚光磊認為這似乎沒辦法有什麼訣竅,「資訊來源就真的只是多翻多看。」當閱讀的資料、翻看的書籍越多,越能掌握到潛在的趨勢,當發覺到故事性強、文化門檻低的書籍類型(例如偵探、科幻等)時,馬上結合現在流行,推出切中市場脈動的外銷書。

而文類的不同也是中外市場差異所在,不僅「散文」及「專欄集結」這種文類不存在於外國閱讀習慣,青少年小說、大眾文學等想要打中市場也需要艱難的抗爭,反而是繪本跟童書這種文字少、圖像多的書本能夠跨越文化閱讀差異,相對來說也比較容易能成功賣出。

文字之外,更要投入的,是「人」

當作品出眾、切合市場之後,張茂芸認為,想要讓中文書成功推銷出去,更重要的是「人」的投入,從譯者、外國代理、書探、編輯……一系列時間與人力的投資都需要人自己動起來,機會不會平白敲門,連國內外書展最好都能親力親為的到場向外書商推銷。

「你想,今天你看房子時希望只是看平面的照片,還是希望有一個房仲帶你走進去親自介紹格局?」她笑說,而且機緣難得,你永遠不知道走進你的展場的會不會是一個國外出版鉅子。

另外,多參加國際間出版業交流的「Fellowship」也是相當好的機會,再與各國同行交流、書本的同時,更重要的是人脈的累積,有時候一本書稿的授權或許會跨越多年才會洽談成,而這其中不只是作品引起的興趣,更需要許多人從中協助與牽線。

台灣目前在文化部支持之下,持續舉辦「出版經濟及版權人才研習營」,除了傳統的Fellowship形式外,更力邀各國出版業講師來台分享出版經驗並與台灣學員實作書展銷售工作坊。2014年開始的「Books From Taiwan」專案,則努力將台灣書籍放上國際書展,把一本本來自台灣的好書譯換成不同語言──譚光磊和張茂芸持續擔任中書外譯的關鍵之人,努力讓世界看見這島嶼上的創作。

►►更多精采內容,請看《犢月刊NO.46:一本書是怎麼在全世界遊走的?──國際版權市場現況》!►►

你從沒想過的版權交易:

  1. 觀察書市風向,悅知文化以自製書打開海外授權商機──小國突圍(二)
  2. 多想一點、多交朋友──小國突圍(三)
  3. 【譚光磊灰鷹巢城】遊走美中文學供需之間 ──2015 美國書展版權交易觀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