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要知道未來小孩子不一樣,否則就是害了下一代──專訪《教育大未來》作者羅曼如
文/林宣瑋
你可能沒聽過徐宏義與羅曼如,但一定聽過他們的兒子,《不只是天才》一書中的主角,徐安廬。早在十一年前,這對夫妻就在台灣教育界興起一波大浪。
儘管一直在美國居住,但他們仍心念故鄉台灣。徐羅二人深感擔心台灣經濟的停滯不前。
「你原本覺得台灣很強,但台灣原本的光環好像開始暗淡下去。」
科技的發展速度一直在變快,也改變了各個地區的競爭力,有些國家崛起,有些國家沒落。非洲原本與台灣差很多,但是非洲有很多援助。變化已經發生,但等它降臨在你眼前時,一切都已經來不及。
「你會很快地看到世界的翻盤,看到台灣失去原有的強勢。」
一切是否已成定局,優勢只可追憶?徐羅認為我們應該重新思考資訊教育,從教育開始做起,讓孩子生活在一個重視科技教育、程式設計的地方,如此一來,才能跳過瓶頸,找到對的發展道路。徐羅二人將多年經驗、見聞化作文字,出版《教育大未來》這套三部曲,想要正面與焦慮不安的學生、家長對話,讓大眾知道:
「程式設計(Coding)是我們未來。」
未來將分成「會coding」與「不會coding」的人
「未來是什麼?」羅曼如首先要我們思考這個問題。在千百種答案中,對她而言,未來只有兩種人,會coding與不會coding的。
「很多人把coding想得太複雜,卻步不前。」但卻不知道,背後的世界多麼美好。
Coding不是資訊科學系的專利。羅曼如甚至認為,人文學科更應該要學程式語言。「史丹佛大學就希望能將資訊做跨領域的結合,好的程式,需要不同領域、不同專長背景的人才一起投入。學人文的人在與工程師互動中,一定可以淬煉出不同的火花。」
現在,也有很多非資訊科學專業的年輕人湧入矽谷,讓大公司聘用。
Coding也不是男性的專利。東西終究還是要給人用。多數的男性工程師只會coding,但卻對設計一竅不通,也不知道使用者的需求。「女生如果學了coding,可以幫助工程師,可以帶來人性。」
「會了coding,可以做任何事情。相對來說,不論你唸什麼,都必須會coding。」
會與不會,天壤之別。
這個世界不是那麼地狹隘,要看到未來你要做的事情
「但是,我們的政策制定者卻沒有眼界,沒看到這樣的未來,」
要讓Coding發揮力量,要在這個新時代重新爬起,從政府到企業,從團體到個人,都要有創業家的精神。回到台灣,羅曼如覺得新聞所報導的,都是一些相當負面的東西。「政治上的吵鬧讓我們沒抓住未來,大家沒有深刻思考:未來是什麼?」事情永遠要從根基看起,要知道未來的生存能力是什麼,要懂得如何開創新的未來。
新加坡讓羅曼如印象深刻。他認為這些人是用創業家的人來治理國家。「新加坡的中小學教育其實並不強,但他們的政府和大學很有眼界。新加坡的大學重新改造建築物,讓新創公司駐點,給他們很多優惠。」一切的一切,都在打造合適的環境,讓夢想茁壯。政府其實有義務打造這樣的環境。
為何學Coding?除了實用之外,它更帶給我們力量,讓我們認識這個世界。
「所以我希望帶著這些小孩子,帶他們開始認識他們面臨的世界,希望他們知道這個世界不是那麼狹隘,希望他們看到未來可以做的事情。」
若我們不加緊腳步,只怕這個世界翻轉地比我們想像的快速。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亞馬遜(Amazon.com)。亞馬遜曾經被人批鬥為剝削勞工的血汗工廠。當時討論的議題,是勞工在惡劣的環境下工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亞馬遜引進了自動化設備,「自動化取代了一切,你連討論都不用了。」
羅曼如認為,未來的科技一定會取代很多工作。「但你沒有原有的工作,不代表未來沒有工作,關鍵是,未來的工作產生時,它所需要的能力,你有沒有具備?」
面對未來,縱然險惡,但她仍保持樂觀。「我希望有更多的政策、更多的人意識到科技教育的重要性。我們也希望有熱情的年輕人,投入我們的隊伍,一起來改變世界。」
在EDUx教育基金會(EDUx Educational Foundation)的教室,你可以看到同一張桌子上,小朋友跟大學生一起學coding,甚至原本只是陪小孩來上課的媽媽,也會禁不起手癢來「參一咖」。
擔任基金會執行長的羅曼如說,「許多幼稚園的小孩甚至比國小三、四年級生還認真,他們發現大哥哥、大姊姊跟自己一起學習,有時還會被超越,這讓自己頓時很有自信。」
Coding,讓一切的不可能,變為可能。
把孩子放到大草原去,讓他們長得又強又壯
電玩大概是每個家庭衝突的導火點,多半的父母聞之都會扶額皺眉。
但羅曼如確很鼓勵小孩子打電玩,因為研究發現:越會打電玩的人,學程式語言的速度就越快。來到這,她甚至還會問小女孩會不會玩電玩。「玩得開心,才會學得開心。」
EDUx的教室其實很小,塞不下太多人,最多只能提供十個座位。羅曼如不是用不起大場地,而是她不相信大班制的教學。「真的要的話,也一定要是實驗室式的。」在一般的電腦教室,老師總會想要控制秩序、控制進度。控制,也抹煞了小孩子的創造力。
她也總是告訴家長,要他們別擔心,因為小孩子吸收快,也學得快。「家長應該用比較humble(謙虛)、open mind的方式來看這些東西。在我們的經驗裡是,把孩子放到大草原去,他會長得又強又壯。」
你不能夠用放棄英文的方式理解科技
很多人說,程式語言對小孩子太難了,都是英文!
但羅曼如很堅持,一定要讓小孩子趁早用英文理解科技。新加坡為何可以發展科技,與使用英文有密切關聯!
「不要小看孩子!」在羅曼如的班上,兩三年前來了個小學生。他完全沒有上過英文補習班,當看到這邊用英文教學時,「整個臉都綠了」。但過了兩三年,現在可以用英文問問題。
「看起來很難,其實很簡單。」重點是老師能夠理解,也要會教。在這裡,還配有科技英文的課程,教小孩子各式各樣的英文。羅曼如笑稱「實驗結果非常棒,你可以一邊學英文,一邊學coding,何樂不為?」如果一開始用中文介面,雖然較好上手,但後面就會有落差。
「你不能夠放棄用英文的方式去理解科技。」
科技就是應用,要將應用落實在生活中
「來這邊的孩子,都玩得很開心。」因為玩得開心,自然也學得開心。
在EDUx,小孩子今天想做什麼,就直接弄出來。有小孩子看到爺爺奶奶在家很孤單、小狗在家無聊,那麼老師就帶他們做一個陪伴老人家、小狗的機器人。孩子有了解決問題的慾望,自然地會想辦法活化所學。這樣一來,教他們coding才會有用。
「教師的角色是幫助孩子思考,帶領他們尋找missing part(不夠的部分)。」
關於科技,羅曼如認為「就跟學語言一樣,要把它apply(應用)出來。」程式語言是另一個語言,語言就是要用,否則就是死的。
「我們應該換位思考,需要什麼就學什麼。理論、背景知識當然重要,但不要一下子就塞一堆東西。」當前教育的最大問題,就是花太多時間在瑣碎的事情上,抹殺動力。「你想要學做引擎,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拆解一個真正的引擎,而不是在學校學了一堆引擎理論,出了校門,到業界才開始學如何拆。」
教育最重要的,不是給一套很完整但無趣的東西,而是告訴孩子:資源在哪裡,把他帶上路。
你要知道未來小孩子不一樣,否則就是害了下一代
但很可惜的,在台灣,多數的小孩仍要進入應試體制。
「小孩子沒辦法改變體制,我們只能期待有更多的父母有這個眼界,看到自己小孩的潛力。」很多父母向羅曼如反應,自己的孩子在小學很活潑,但到了國中卻沈默不語,整個發展停滯受阻,也沒辦法吸收新知。有些父母也會對體制妥協,要求孩子屈服體制。
「但他們錯了。未來的小孩不是要學會在台灣生存,不是說在台灣生存不好,而是你應該讓他們知道世界有多大。」如果有了基礎能力,孩子走到世界的每個角落,都可以生存地很好。更何況,腦神經科學已經證明,小孩子的大腦構造已經和以往的人不太一樣。
「你要知道未來小孩子不一樣,否則就是害了下一代。」為了培養下一代,父母親也必須不斷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