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將臺灣打造亞洲矽谷前,先看《創業投資聖經》怎樣談美國矽谷!
文/林宣瑋
蔡英文當選總統後,推出了打造台灣成為亞洲矽谷的計畫。「數位國家,智慧島嶼」,看起來是大勢所趨。但是如何打造、怎樣改變,業界、學界與政界卻眾說紛紜。甚至連「矽谷」究竟是什麼、有哪些特質,檯面上也是各執一詞。
為了幫助台灣許多不知道矽谷如何玩的年輕朋友,帶領眾人大膽走向創業之路,野人出版翻譯了布萊德.費爾德與傑生.孟德森合著的《創業投資聖經》。這本書在國外叱詫風雲,創業家手上人人一本,上市沒多久,就榮登亞馬遜書店的創投類第一名。這次出版社也邀請了產、學、創投基金三方人士,來告訴大家究竟什麼是創業、什麼又是矽谷精神。
我們不是在教遊戲規則,而是在制定規則
從政大科管所退休的溫肇東,輔導過多家創業公司,剛從矽谷回來的他深有感觸。
「矽谷有虛有實、表裏不一,但最重要的是產學互動非常好,其他地方學不起來。」
在其中,史丹佛大學扮演重要角色,像是她們推出的D-school,就是商學院與工學院成功合作的例子。「過去學校以知識為中心,但到了當今,知識取得已經不是問題了。」學校應該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老師與學生的關係應該進化。但效仿者似乎很少關注這一點,只是想一昧地複製既有模式。
溫肇東舉了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的宣傳詞為例:「我們不是在教遊戲規則,而是在制定規則。」單純複製,其實沒有意思。
「矽谷的成功,讓全世界都在搞山寨,希望複製它的成功。」兩岸三地這幾年都在推新創產業,杭州、上海的政府推Bay West(Best way to venture startup),台灣則是由政府與民間共同推動。溫肇東認為。相比體制內的推廣,體制外的改革更加彈性。
但站在轉型的風陵渡口,台灣若想要打造亞洲矽谷,則更應該認真思考:到底想模仿什麼,又追求什麼。
學著與資本做朋友,是一輩子的功課
對很多創業的人而言,蔣顯斌的地位有如教父一般。在本書還未翻譯之前,他就要求接受自己扶持的新創公司,一定要唸過這本書。
「書上寫的前人經歷,是大家都能夠用的養分」。書中所寫的問題,不見得你都會遇到,但是碰到了,這本書可以幫助你思考解決之道。「任何一個創業花10年的時間都不算短。需要靠別人的經驗去幫助你。」
創辦新浪的時候,這個故事是非常的高潮迭起。因為從創辦到上市,經歷三次增資,中間還差點將錢散盡,後來經過一連串的增資,才得以與北京大公司合併,然後在美國上市。但沒想到,上市沒多久,就碰到網路泡沫的大寒冬。那時,CEO每兩年就因獲利不佳而「下課」。過了許多日子,公司才開始獲利。
一開始就得認識資本的性質,也要了解資本會讓人產生怎樣的轉變<。對創業者來說,「共患難易,共享福難」。苦的時候,夥伴可以咬緊牙根,但開始賺錢後,卻常常翻臉不認人。「一開始就要談好條件,記下來,然後忘掉他,專心往前衝,獲利了,再看如何分配。」
創業不免要找外部資金,這也讓很多創業家傷透腦筋。但「金錢的規則有他一定的複雜度,也有一定的單純」,資金的性格在不同時間會露出不同表情。最好的情況,是投資方和創業方彼此雙贏,談出一個雙方都可接受的資金模式,簽訂協議時也不要同床異夢。「你好,我也好。」
創業成功是例外,不是常態
然而對投資方,「你好,我也好」,其實很難達到。
林之晨是之初創投的共同創辦人,他提醒各位,就投資方的角度而言,大多數的創投是失敗的。就美國很有名的創投基金,Kaufman Foundation前幾年提出的報告來看,獲利百分比大概跟定存差不多。創投的成功獲利應該是10%,但創業本身的獲利卻遠低於此。
「創業家常常認為他用產品改變世界,而投資方則認為用投資改變世界。」兩者出發點完全不一樣,都應該思考自己在社會上究竟該扮演怎樣的角色。
創業不能一股腦兒的熱勁,應該分成「錯誤與學習」和「複製成功」這兩階段。第一階段應該著重觀念、知識的產生,找出市場需要什麼,這時錢幫助不了你,也沒必要增資。找出適合的產品、營運模式後,就進到下個階段,此時不宜過度拓展新的商業模式,而應該減少錯誤,著手行銷管理,穩定擴大市場。資金也是這時才需要入場。
現場有許多來賓正在創業、或曾經創業失敗,林之晨也鼓勵他們,「很多創業者的成功都不是第一次,而創業失敗不見得就是人生的失敗。」就算回到公司上班,也可以運用機會觀察自己的失敗,培養再出發的力量。別忘了,賈伯斯也曾失敗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