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果子離群索書】書店群落:有人能談一下金石堂書店嗎?
常常忘了金石堂這家書店。不是真的忘記,只是在書店話題的文章中,不太有人提及,但其實一直都在,且努力調整,力圖轉型。偶爾有正負新聞出來,負如某分店經營方向偏移,收了,正如兼營網路,企圖開創新局,但這些好像是書店公關放出來的訊息。
雖然與一般實體書店一樣經營日益艱難,金石堂仍然擁有一片江山。不過在我的書友同溫層裡,論者不多。讀者談書店,不是誠品、博客來,便是獨立書店。金石堂,感覺存在感偏低。
也許是我個人錯覺吧,平時也很少逛進金石堂,甚至在去年之前,曾相當多年未踏進任何一家分店。我的漫遊路線只會經過三家金石堂書店,最近的一家,鄰近捷運古亭站,地下室,小小一間,宛如大型文具店內兼賣圖書,除了新書與暢銷書,其餘進書看不出章法。汀州路本店,書雖不少,但平台與動線的設計,容易給人盡擺暢銷書的錯覺,必須撥雲,才可見日。最為可觀的是重慶南路城中店,改裝後頗有書卷氣息,但在重南書街瓦解後,我也不常經過。
然而不管喜不喜歡,有無消費,愛逛不逛,愛書人都應感謝金石堂,感謝它帶來的書店革命,媒體稱之為第一波書店革命(誠品是第二波)。金石堂是書店現代化的推動者,誕生後,書店給我們印象就不一樣了,矮矮的書櫃,明亮的燈光,優雅的氣氛,進去之後安心看書,一掃傳統書店賣場擁擠、燈光暗沈、書籍陳列雜亂(有些店甚至於圖書雜放未加分類)的不良印象。
金石堂,1983年1月20日,以「金石文化廣場」之名在台北市汀州路成立第一家店,書店、服飾店、餐飲店複合為一,令讀者耳目一新。儘管之前有永漢國際書局(1979年)、新學友書局敦化店(1982年),但金石堂以連鎖之姿,大家之勢,分店如雨後春筍一一成立,書店的樣子為之丕變,何嘉仁書店、光統圖書百貨公司(1985年)、久大書香世界(986年)、誠品書局(1989年)等跟進,賣場寬敞,圖書齊全,店面設計、動線安排、室內照明、商品陳設、空調設備等各方面都遠非傳統書局可比。此後逛書店成為享受,不擔心看白書挨白眼。
曾經有好多年,我常逛金石堂書店,不一定是看書,有時東嗅西聞,留意出版風向,因為金石堂著重於暢銷書種,遂可於其中觀察到社會脈動與消費行為的連結。這麼說可能讓人聯想起金石堂首創的「暢銷書排行榜」。當年詹宏志提出藉暢銷書排行榜觀察「社會集體情緒」之說,引發爭議,後來詹宏志不彈此調,也無人再議,但暢銷書屬性反映出相當部分的民眾心境,至今仍然是文化觀察的一個重點。附帶一提的是,不用文化菁英們提醒,我知道,暢銷書不等於好書,它反映的是量,不是質。而排行榜是可以操作的,有某大出版社要員工下班後去金石堂買特定的自家出版品,使之登上排行榜,我幫忙買過,所以我知道。
我最喜歡的金石堂,是他們的《出版情報》雜誌,每月發行,介紹作家、出版者、產業動態、出版故事與新書資訊,宛如雜誌型《開卷》。曾經多年我每個月會去書店門市索取。如今網路化更加方便,卻反而少看了。
金石堂受大環境影響,復遭網路書店衝擊,不得不亟思求變,這分心力明顯可見。但它的著力點似乎不是很大,一來無法像誠品那樣,一方面開疆拓土,往中國、香港進軍,一方面販賣生活格調,給人矇矓幻夢。它也不能像獨立書店,以理念吸引死忠顧客。
許多與金石堂先後成立的大型書店,光鮮亮麗,氣勢恢弘,而今安在?金石堂仍屹立不搖,六十餘家分店,穩座台灣連鎖書店寶座,只是營運成績下滑,為了與網路書店龍頭博客來一拚,幾年前推出網路購書三小時到貨服務。對這速度戰,讀者領不領情,我無由得知,還是老話一句,在我的閱讀同溫層裡,談金石堂的人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