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子離群索書】要成為兇手,你必須跨越那一道門
Photo Credit: Pakutaso

【果子離群索書】要成為兇手,你必須跨越那一道門──東野圭吾筆下的人性

有些讀者讀完東野圭吾《放學後》,對破案細節一頭霧水,遂上網發問。許多網友熱心解答,但有些強作解人,隨意臆測,有些認真推演,有對有誤。

幸好也有完全正解的,且附圖以證。咦,怎會有附圖呢?圖片就取自原書。破案這一段,東野圭吾文字敘述之餘,另外繪圖說明。許多網友在網路上讀免費小說,網頁只有字,沒有圖,偏偏東野圭吾對作案手法語焉不詳,得對圖參酌,才瞭解一二。網路讀者無圖可看,因此對犯案手法困惑不已。

真的,不看圖片真不知怎麼回事,對於以文字為主要表達形式的小說而言,應該是一大缺失。1985年《放學後》榮獲第三十一屆江戶川亂步獎,東野圭吾因此出道,不知評審團對這部分有無意見,只知有評審對殺人動機有所質疑。

殺人動機說服力夠不夠?讀者各有看法,評審團有所爭論,但許多人可能忽略了,殺人動機夠不夠,不是殺人與否的唯一關鍵,念頭與行動,心想與事成,之間有一段鴻溝,或說,一道門。東野圭吾《殺人之門》便談論這個主題。

一開始讀《殺人之門》會怵目驚心。主角田島和幸小小年紀就想殺人,他在成長過程中,被霸凌,被設計,被戲弄,因而心懷恨意。恨意引發殺意。這讓我們聯想起台北捷運隨機殺人事件,所以閱讀此書,有點緊張,準備與即將到來的謀殺案相遇。

小說便透過田島和幸的自述,探索謀殺意念的萌生與實踐,殺人的心態與條件

田島和幸的恨意主要來自倉持修。兩人從小一塊長大,之後分分合合,他的生命一再隨倉持修的出現而陷入地獄深淵。倉持修自小心術不正,滿腦子總密謀著一些事,而田島和幸老是成為倉持修密謀的合作對象,他被騙,被擺布,被耍弄,像待宰的肥羊。所以他想反過來宰了倉持修,取得人生的小小勝利。

小說敘述者田島和幸從小就對殺人好奇,時有思考。小五那年,臥病的祖母過世,外界謠傳是他母親在祖母飯裡摻毒粉慢性謀害(也就是媳婦謀害婆婆)。此謠言未獲證實,但他因此對殺人產生興趣,時時閱讀毒藥的相關書籍。

國中轉學,被霸凌時,田島和幸「想殺掉全班同學」,於是開始具體思索如何殺人。而最大的殺意,還是針對倉持修。倉持修時常出現在他生命裡,甩不掉,連拐帶騙,既害他人也害他。當倉持修搶走他喜歡的女子並邀他參加婚禮時,其殺意升高,逼近臨界點,但始終下不了手。從少年時期想殺人開始,好幾回田島帶著刀子、毒物,想趁著與倉持修見面時下手,卻一次又一次臨陣畏縮,或者說心裡突然生起善念而罷手,因此對於付諸行動的殺人者,他既欽羡又妒嫉。

為什麼有人想殺人便殺人?有人遲遲不能下手?小說末尾,田島和幸以涉嫌者身分,被請去警察局,刑警告訴他,有殺人動機,不一定會引發殺人行為。動機當然不可或缺,但要殺人,還得具備環境、時機以及當下的情緒等等因素。有的人需要有某種導火線才會採取行動,如果沒有導火線,便無法跨越成為殺人魔的那道門。

這段對話便是書名的由來。也由警察之口,田島和幸終於瞭解為什麼他總是孬孬的連殺個人都做不到。

所以對於《放學後》一書,真正該討論的,不是殺人動機足夠與否,而是身分背景都不可能行凶的人,為什麼會跨越殺人之門?是怎麼樣的刺激,什麼樣的個性,如何產生念頭,如何理性設計,如何發出動力,最後化為行動,而且所做的還是高妙難解的密室殺人事件?這種人性的探索,人心的解析,是小說最難處理的部分。作為本格派推理小說,又是作者出道之作,於此不免生澀了些。但對照東野圭吾日後產量豐厚的作品,我們也看見一位作家不斷成長的驚人能量。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mooInk繁體中文電子閱讀器

東野圭吾與日式推理:

  1. 在推理小說中呼喊東野圭吾
  2. 打得帥氣華麗、死得搞笑滑稽──側記林依俐「穿梭銀幕螢光幕的小說警探搜查線」講座
  3. 【經典也青春第16講】行走在黑霧未散的白夜──從松本清張到東野圭吾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