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iting:上山頭,拚書影】陽光普照下的陰暗靈魂──雷普利的各種形象
我很喜歡犯罪電影,無論是哪種類型的作品,只要有明確的犯罪元素,大多都能讓我樂在其中。舉例來說,像是懸疑驚悚的《控制》、帶有科幻元素的《全面啟動》、喜劇性質較強的《瞞天過海》與《大淘金》,甚至就連飽受批評的2000年版《驚天動地60秒》,都能讓我看得相當開心。
然而,在這些愉快的觀影過程中,只有一部作品讓我在甚至還沒看完的當下,便覺得其足以作為犯罪片的教科書,精準巧妙地藉由畫面構圖,暗示角色的處境及心理狀態,同時更與故事主題緊密相扣。
這部電影,就是由安東尼.明格拉執導,改編自派翠西亞.海史密斯原著小說的《天才雷普利》。
對於具有相當觀影資歷的人來說,1999年的《天才雷普利》並非他們第一次在電影中看見湯姆.雷普利這個角色。《天才雷普利》的同名原著小說發表於1955年,是海史密斯的第四本作品。1960年,這本小說被法國導演雷尼.克萊曼改編為《陽光普照》一片,找來了被譽為法國第一美男子的亞蘭.德倫扮演雷普利這個在殺人以後,想辦法冒充被害者身分,一面掩飾罪行,一面使自己過著富裕生活的複雜角色。到了1977年,身為海史密斯書迷的知名導演文.溫德斯,則將「雷普利系列」的第三本作品《雷普利遊戲》搬上大銀幕,在融合了小說第二集《地下雷普利》的部份情節後,找來丹尼斯.霍柏擔任雷普利一角,拍出了同樣頗受好評的《美國朋友》。
從原著小說發表的年代來看,《天才雷普利》是一部各方面都頗為叛逆的犯罪著作。雖然海史密斯從未於書中確切言明,但從小說裡的細節推測,雷普利很有可能是一名同性戀者。在《天才雷普利》中,雷普利對於同性好友的情感,隨著相處時間而日益熾烈,他不僅會因為受好友冷落而大生悶氣,甚至還對其女友有著明顯的嫉妒之情,導致他後來在憤恨情緒的影響之下,動手犯下首度的殺人罪行。雖然海史密斯在描述雷普利的狀態時,讓他於心中不斷否認自己有同性戀傾向,甚至還曾在後來的某次採訪中,直接表示雷普利這個角色在她心中並非同性戀,但在整個「雷普利系列」裡,卻又確實充滿了許多令人忍不住朝那方面思考的細節。
舉例來說,在《地下雷普利》裡,雖然雷普利已經結婚,但海史密斯在描述他美滿的婚姻生活時,卻也多次提及他對夫妻房事興致缺缺。而在第四集的《跟蹤雷普利》裡,則安排他帶著一名使他想到過往自己的年輕男孩前往同志酒吧遊玩。到了系列最後一集的《水魅雷普利》中,則讓雷普利直接表達出他對同性戀作家王爾德慘遭迫害的看法。
平心而論,雖然雷普利一角在整個系列中,始終沒有任何實際的同性戀行為,但眾多暗示性十足的細節,卻也讓這部份成為了討論這系列時,最讓人大感玩味的環節之一。
然而,在《陽光普照》裡,雷尼.克萊曼則將這部分的相關暗示全部捨去,甚至還做出了部分改編,讓雷普利一角在殺害好友後,直接追求好友的女友,並成功與她建立親密關係,以全然異性戀的手法來詮釋這名角色。電影的結局也與小說不同。在原著裡,雷普利最終順利脫身,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財富,而在《陽光普照》中,雷普利則難逃法網,故事甚至還藉由情節暗示,全片早在罪行犯下的初始之際,便已註定了這個犯罪者必然會遭受制裁的結局。
《陽光普照》的改編,使小說原本具有的激進態度被削弱許多,也讓雷普利這個本應更加複雜的角色變得較為單純,乖乖遵循了當時的社會道德觀點。
但在安東尼.明格拉版本的《天才雷普利》裡,情況則有巧妙改變。同樣是改編,明格拉選擇與《陽光普照》反其道而行,明確地將麥特.戴蒙飾演的雷普利一角設定為同性戀,因此使他的殺人動機具有更明顯的情殺因素,也讓整個故事有了更加陰鬱的悲劇氣息。值得注意的是,明格拉的版本除了在劇本方面更為細膩之外,同時也正如前頭所說,於畫面方面同樣有著相當出色的表現,多番利用各種鏡面意象,暗示雷普利自我身分認同的分裂,同時更成為雷普利被自己的諸多謊言所日益割裂的內心狀態。
至於結局部分,明格拉的改編則使這則故事甚至比原著給人的感覺還要更加複雜。雖然在結局時,雷普利與原著一樣,看似一切順心如意,但由於另一個先前原本看似無傷大雅的謊言,卻使他再度陷入罪行被揭穿的危機之中,導致他得動手殺害自己的摯愛藉此遮掩真相,被迫任憑謊言反噬自我,並以同樣佈滿鏡像,同時搖晃不已的畫面呈現,給了雷普利一個靈魂慘遭被割裂為無數碎片的結局。
或許是因為明格拉的《天才雷普利》在評價與票房方面都有優異表現,後來「雷普利系列」又被陸續改編為電影兩次。一次是2002年,與《美國朋友》同樣改編自《雷普利遊戲》的《魔鬼雷普利》(本片由莉莉安娜.卡凡尼執導,約翰.馬克維奇飾演雷普利),另一次則是2005年,改編自《地下雷普利》的《雷普利再現》一片(本片由羅傑.史波提斯伍德執導,巴瑞.派柏飾演雷普利)。只是,這兩部電影無論票房或知名度均遠遠不及明格拉的《天才雷普利》,自然也並未引發什麼討論。
總之,如果你跟我一樣喜愛具有犯罪元素的相關作品,那麼無論《天才雷普利》的小說與電影,或是先前的《陽光普照》,均有著值得一看的價值。從海史密斯的原著來看,這可以說是詳細描述犯罪者對抗社會階級與性向意識,為自我爭得自由的一則異色寓言,而《陽光普照》,則讓人看見這樣的思維如何受到壓制,被賦予了一個符合道德觀點的收場。至於明格拉的《天才雷普利》,則是一個如同希臘悲劇般的存在,藉由犯罪元素,巧妙地展現出人性與命運的悲劇性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