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培瑜:繪本從來都不是拿來教訓小孩的

「請大家不要稱我老師。」講座一開始,凱風卡瑪兒童書店創辦人陳培瑜劈頭說道。她認為,一旦人們急著尋求老師,日後閱讀繪本就會容易撞牆。

許多家長因為孩子不喜歡刷牙、不愛吃飯,來向她詢問教導孩子刷牙、好好吃飯的功能性繪本。「小孩子不刷牙怎麼辦?」她問,現場的父母大笑著回答:「就讓他蛀啊!」讓孩子學著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非教條式的管控,是陳培瑜尊重孩子的方式。「繪本從來都不是拿來教訓小孩的。」她說。

陳培瑜指出,在臺灣,很多人有了小孩才開始讀繪本,而家長排斥讓懂字的小孩讀繪本,認為「字太少,學不到東西」。可是「那是因為我們太依賴文字,不要忘記孩子的眼睛是會讀故事的。」

陳培瑜再三強調,在這場講座中,她要不斷試著挑戰大家對繪本的理解,希望大人能注意到文字與圖畫之外的留白,並認真用力地去思考,「這是繪本之所以為繪本的原因」。

文字以外的世界

比方說《不會寫字的獅子》 ,「獅子不會寫字,只要會大聲咆哮就好。」陳培瑜念了繪本的一小段,接著問大家「認同嗎?」只見台下點頭如搗蒜,她笑言:「那臺灣教育不該是現在這樣,該來的(家長)都沒來啊!」陳培瑜認為這本繪本可以為臺灣的父母提供一個不一樣的思考,「臺灣教育就是教孩子一定要會什麼 但這本書不是如此。」

再如《搭公車》這本繪本,「說到搭公車,大家會聯想到什麼呢?」臺下讀者接力回答:「擁擠」、「時間」、「等待」⋯⋯。陳培瑜指出,大人常常會要求孩子要有耐心,但相較不斷強調「有耐心是種美德」,若能透過繪本,讓孩子理解時光的流轉,不是更美嗎?

繪本給我們的,是空白的意義

繪本有一再重複的情節,會讓孩子覺得安心,節奏是穩定的,但每一次都有新的元素。她強調,家長不要急著看導讀、書評或得獎紀錄,而是要看這本繪本打動自己什麼。「錢是你的,你怎麼就聽別人的了呢?」一直是她對臺灣讀者的不解。

陳培瑜希望大家試著不要看文字,「把自己變文盲,感覺圖像對自己說話。」她強調,願意開放自己的心去讀繪本,是非常關鍵的一件事,即使沒有產生立即的效果,卻是讓我們思考、對話的起點,並享受生活在一個有疑問的狀態。

一本書之所以好看,是因為它觸動了我們生命中的某個經驗點,因此她不鼓勵也不喜歡家長追著書單跑,「不是我們擔心孩子缺少什麼才去找什麼,而是因為閱讀與生命連結起來的多元價值,使得這份體驗變得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