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勇於想像,科技就可能幫得上忙,閱讀與學習,也終能成為一場充滿可能性的盛宴
Photo Credit: Pixabay

只要勇於想像,科技就可能幫得上忙,閱讀與學習,也終能成為一場充滿可能性的盛宴

編譯/暮琳

歷史開始之前,人類便在學習。人類觀察、觸碰與記憶所處的世界,將所見所聞轉化為知識,並以各種方式記錄傳承。最初只有話語,然後話語被編織成故事,故事再傳唱成歌謠,音節與意義而後被賦予形體,形體成為文字,文字落腳在金石、獸骨上,泥板、竹簡、布帛接著出現,最後有了紙,紙集結成書。知識的形體不會停止變換,就如人類學習的方式也不會停止改變

二十世紀末,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的心理發展學家加德納提出多元智能理論,在教育界引起一場騷動。此學說主張人的潛能可分為至少八類,而人人天賦各異,某項領域的庸才也可能是在其他領域擁有高智能的天才。多元智能佐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同時,替教育界敲響了一記警鐘。長久以來,校園教育似乎過度專寵數學邏輯與語文兩大智能,課程單一且教學單調。多元智能理論提醒了眾教育工作者,不僅教學內容,就連知識的傳遞方式也應該跳脫傳統框架,讓各智能發展不同的學生得以均霑雨露。

在教育理論翻新的同時,人類的物質生活也正進行全面性的革命。學習是歷史悠久的老骨頭。而老傳統對上二十一世紀新生的科技產品,兩者進行的到底是你死我活的資源爭奪或共生共榮的結合超脫,目前眾說紛紜。但可以肯定的是,拜科技發展所賜,學習進入了全新世代。不論志在傳道授業解惑,或學貫古今遨遊學海,都不再需要仰賴舊有的知識體系。教學影片、學習網站、自學應用程式等都是滿足與展示學養的新選項。

然而,最具權威與代表性的知識載具——書籍,在這樣的時代又以甚麼姿態矗立於世?

書本存在的歷史已久,在高喊變革與創新的洪流中仍屹立不搖。電子世代的來臨賦與書籍一種全新的存在型態──電子書,不再只是文字的載具,0與1間的空隙接納了聲音、動畫與互動性元件等多媒體元素。閱讀可以提供的不再只有文字與語言,像是與多元智能理論呼應般,書籍這位最初始的導師也開始能用不同的媒體形式使天賦各異的讀者受惠

電子書擁有許多異於紙本書的獨特性質,英國心理學會(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近來發表一則相關研究,指出由於電子書結合了多項功能,使用電子書對三歲以上孩童的幫助可能更勝紙本書。例如,電子書擁有內建辭典與動畫呈現的故事情節,因此閱讀電子書的孩童在單字與情節理解方面的表現更優於以紙本書閱讀同樣內容的對照組。

報導也聲明,曾有其他研究顯示,孩童閱讀電子書時投注的心力少於紙本書,且父母在陪同子女閱讀電子書時會花上較少的時間談論書本內容。然而,並不能因此忽視電子書的多元特性為學習方式開啟的各種可能。例如在2015年,一項比較電子與傳統教科書教學成效的研究便提及:電子教科書可提供電子筆記、模擬實驗室、互動式場景等創新學習方法,動態呈現知識,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成效。

電子書是科技世代贈與的新選項,文本存於指尖卻能將書籍的世界延伸,將想像賦予形體,讓文字行於感官,使故事真正的躍然於筆墨之上。在網路與數位的時代,只要勇於想像,科技就可能幫得上忙──人際關係的形式更有彈性、工作型態也發展多元,生活中的每個細節都蓄勢待發的等待改變,閱讀與學習,也終能成為一場充滿可能性的盛宴。

原初功能便是承載想像、傳遞思考的書本,更是如此

資料來源:

The 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Wiki、〈電子教科書與傳統教科書對學習影響分析

各國電子書市觀察:

  1. Readmoo 2016 百大暢銷電子書排行榜透露的書市訊息及讀者樣貌
  2. 電子書市高速成長!──2016日本出版市場觀察
  3. Kindle上市第十年:2017美國出版五大預言──電子書、獨立出版,以及作家創作大結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