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產不是生病,產婦不是病患──談溫柔生產
文/諶淑婷
首先,我們先來定義什麼是溫柔生產。
生產不是生病,產婦也不是病患,所以生產不應該當作疾病治療。
生產是最正常且自然的過程,最適合媽媽與寶寶的,就是最好的生產方式,而非高科技的介入。
台灣產婦目前遇到的狀況是「生產醫療化」,以母嬰安全為理由,綁上胎兒監視器,不准隨意變換姿勢紓解疼痛,一旦破水就必須趕快催生,生不出來就人工破水,產程太長時打催生,太痛時打減痛分娩,再加上禁食、灌腸、剃毛、剪會陰、真空吸引,最後關頭又宣布──「生不出來,必須剖腹。」也就是產婦最無奈的「吃全餐」。
在醫療資訊不對等的情況下,「生產醫療化」被奉為圭臬,對人數愈來愈少、工作量沉重的婦產科醫師來說,似乎是不得不選擇的一條路。那麼產婦本身呢?是否做足了功課?台灣產婦大多認為「生產就是如此」、「不都是這樣生孩子」,似乎忍一忍就過去了,認為生產只有一種選擇,即使產婦提出較人性化生產服務的需求,產檢時醫師也同意了,一旦進了產房,計畫往往翻盤,產房醫護人員告知「沒辦法」,事前擬定的生產計畫書就這麼消失無蹤。
可是,生產是一生中的大事,對產婦來說是,對整個家庭更是,絕對不該是「忍一忍就過去」那麼痛苦無奈吧。既然台灣生育率愈來愈低,代表台灣的產婦也愈來愈少,那麼提供更友善多元的生產方式也應屬合理!既然懷孕不是疾病,那麼生產當然可以選擇最舒適的分娩方式。
不過,溫柔生產並非意味著拒絕所有的醫療科技。我相信要做到溫柔生產,必須有完整的孕期檢查、產前教育和完善的生產計畫,若確認胎位會造成生產危險(約兩成)就該回到醫院就醫。所以我也如所有的產婦,在懷孕過程中,依照程序完成每一次的產檢,也做了羊膜穿刺、羊水晶片基因檢查、高層次超音波等,一樣也沒少。
產前一個月,我們和助產師碰面,提供產檢結果,並花上兩小時討論理想的生產方式,一同觀看幾部居家生產的紀錄影片,坦率地討論對生產的恐懼與想像,老公也在助產師指導下學習會陰按摩。在此同時,我們也和離家只有三分鐘路程的二十四小時接生婦產科,以及產檢的醫院,聯繫好作為後送醫院,為最後的生產安全把關。
在助產師的提醒下,我們準備充足的產褥墊、浴巾和毛巾,以及充分的食物。迎接第一胎漫長的產程,我還買了充氣式泳池,以助舒緩陣痛。家中的貓與狗也不打算隔離,我需要他們溫暖的陪伴。在我的想像中,我希望能抱著剛出生、還帶著胎脂的寶寶,聞聞他、觸摸他,由伴侶親手剪下臍帶。孩子在簡單的清潔與秤重後,就立刻依偎在我的身邊,學習吸吮乳房,他就像在肚子裡時一樣,聽到我的聲音,感受到我的體溫與心跳。
我想,溫柔生產沒有任何硬邦邦的規則,而是一種彈性、最適合自己的生產方式,相信自己可以正常生產,也知道如何生產。信任自己、伴侶和寶寶。
懷孕最神奇的就是會分泌腦內啡,而且日漸增加,在分娩時達到高峰。腦內啡是一種體內止痛劑和鎮定劑,可以降低痛楚、增加舒適感,在舒適安全的環境下,體內更容易釋放腦內啡。醫院冷冰冰的醫療設備、太強的冷氣、刺眼的光線、令人神經緊繃的噪音,會讓產婦本能地感到害怕與壓抑,阻斷腦內啡釋放,反而增強痛楚。
我們再來想一下,為什麼醫院要求產婦仰躺生產?懷孕過程中,仰躺姿勢本來就不舒服了,何況正在強烈陣痛中,陣痛的痠痛感很像排便,蹲姿、跪姿、半靠著坐姿,都會舒服許多,也容易出力,但唯有仰躺,才方便醫師接生。另一個想像是,寶寶十個月來都在溫暖、安靜、幽暗的環境下生活,突然來到光線刺眼又吵雜的冷氣房,對寶寶來說是多麼大的驚嚇!但產房太暗、太溫暖,恐怕醫護人員會抗議的,畢竟那是醫療場所,不是家。
如果你堅信在醫院生產最安全,有個數字可作參考。所公布的二○一五年新生兒死亡率(number of neonatal deaths),芬蘭為千分之一.三,挪威一.五、瑞典一.六、法國二.二、荷蘭二.二,這些國家都以助產士為主要接生者,而美國則為三.六。亞洲國家裡,開始出現有助產師的小型社區生產中心的日本為○.九,台灣為二.五。而助產師和醫師的差別又在於,醫師常常等到最後一刻,才匆匆從診間趕往手術室(台灣的狀況),所以產婦常被建議打催生或先忍住不生;醫師對於這段時間的待產狀況並不了解,他們的任務是介入與干預,護理人員因為輪班也無法全程陪同,但助產師可以在產婦身邊陪伴超過二十四小時,甚至二、三天,他們清楚完整的產程進展,他們所學習的內容就是幫助產婦完成自然生產。
一個正向的生產經驗,可以讓孕婦做好成為母親的準備,寶寶也能夠一起努力來到這個世界。認真參與生產過程的寶寶,靠著自己的力量,成為家庭新成員。
※ 本文摘自《迎向溫柔生產之路》前言,原篇名為〈什麼是溫柔生產〉,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