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找不到我想看的電子書?

我為什麼找不到我想看的電子書?

文/光磊國際版權公司 譚光磊
原載於作者臉書,經作者同意轉載

有網友發私訊問我,說兩年前就開始用Readmoo的App,但到現在還是很多想看的書看不到,所以想知道究竟怎麼回事。我想這應該是很多人共同的疑惑,就發一篇文簡單說明好了。

一本書要有電子書,共有四個環節,最上游是「權利人」(作者或外國出版社/經紀公司),再來是像我們這樣的「版權代理」,授權給台灣的「出版社」發行中文版,再經由「通路商」賣到讀者手裡。

顧名思義,電子書權利的來源在於最上游的「權利人」。假如作者或外國出版社不願授權電子書,那麼不論台灣出版社還是博客來還是Kobo想破頭,也是沒辦法賣的。早幾年的確國外權利人在這方面很謹慎,不輕易授權電子版權,或者會另外要求支付一筆費用。由於當時電子書市場才剛起步,很多台灣出版社在投資難以回收的情況下,就選擇不買電子書。

但是這五年來,電子書與紙書一起授權幾已成為國際慣例,我們自己處理中文書的海外授權,收到的報價都是紙電一起。如果不授權電子書,對方搞不好就撤offer了咧。總之,除了少數例外,現在國外權利人基本上都是樂意一起授權的。

再來就是版權代理和出版社。老實說,大多數出版社現在提offer的時候,都還是習慣只提紙本書的權利,版權代理如果「照單全收」,自然談成的就只有紙書授權。於是呢,假如出版社某天想做某本書的電子版,還得回頭找版代補簽權利。姑且不論補充授權要不要另外收費,光是這個書信往返、擬約簽字和郵寄的行政成本,就非常可觀。以一家年出版量五十本書的中型出版社來說吧,若有二十本是翻譯書,過去五年的書要拿電子版權,就是一百本,想像一下那一百份合約要簽到何年何月?

當圖書市場下滑,大多數出版社人力吃緊的時候,更不會有餘裕來處理這「簽一百份電子書補充協議」的看似吃力不討好、無法短期馬上有所回報的事情。就算簽回來了,還得有人轉檔呢,還得有人去跟通路聯繫呢。那更是沒力氣做了。

所以很多出版社手上的翻譯書其實是沒有電子權利的,也很難在短時間內去「補完」電子版權。

以我們公司來講,正是因為想到後續的「補簽」程序就頭皮發麻,這幾年往往「主動」把電子版權包括在內。當然,前提是出版社有意願做、而且起碼是我們往來頻繁、比較有信任基礎的公司。但即便如此「半買半相送」,還是有出版社斷然拒絕,覺得「徒增困擾」哩。

好,等出版社真有了電子權利,也搞定了轉檔等問題,才能在Readmoo/Kobo/博客來/Book Walker/Taaze等通路上架,讀者也才能買到電子書。這些位於最下游的電子書通路,實際上是非常弱勢的:他們能否拿到內容,取決於出版社 a) 是否有電子版權(或是否願意花力氣去拿電子版權);b) 是否願意花力氣轉檔、上架、行銷。

之前多數不願意碰電子書的出版社,主要理由都是「市場還沒成熟,不想貿然進入」(而這背後的潛台詞可能是:我想等博客來開賣電子書再說)。這點完全沒錯,但假如所有出版社都不「進入」這個市場,市場要如何成熟?這真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

現在博客來開始做電子書了,有一些出版社確實也動了起來,準備去拿版權、或者想辦法轉檔,但是距離「出版社拿到大部分書的電子版權」、「轉好檔」並且「在通路上架」,那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而這有賴讀者、出版社、權利人(包含版權代理)和通路四方的共同努力。

讀者請多給電子書一點機會、勇於嘗試和購買,讓買氣更為活絡。出版社請盡量連電子版權一起簽,權利人可以更主動一點授權電子書,省去日後補簽的麻煩。至於通路嘛,除了努力改善使用者經驗之外,其他好像不必多講,因為最缺內容最「求書若渴」的就是通路啊。

最後還是想舉Readmoo五週年報告的閱讀曲線為例,至少在閱讀器mooInk問世之後,閱讀時數和使用量呈現了爆炸性的成長,那極可能就是我們一直在等待的臨界點。

最後附帶一提:電子墨水閱讀器「可以」讀你自己的文件,但是非常不適合讀PDF,基本上這台機器「就是」拿來買和看電子書的,完全沒有平板電腦的各種聲光媒體功能,請千萬不要弄混囉。

電子書市,國內與國外:

  1. Readmoo歡慶五週年生日,成長再翻倍,啟動多元通路推廣計畫
  2. Kindle上市第十年:2017美國出版五大預言──電子書、獨立出版,以及作家創作大結盟!
  3. 電子書市場從未停止成長!──2016美國書市紙本「回溫」的誤讀

延伸閱讀:

►►快來看看國機國造、支援直/橫排轉換的【mooInk電子書閱讀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