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光磊灰鷹巢城】先出電子書、再出紙本書──英國出版成功案例!
Photo Credit: Unsplash

【譚光磊灰鷹巢城】先出電子書、再出紙本書──英國出版成功案例!

讀了黃湯姆討論圖書定價制的〈在大崩跌的時代,重建台灣出版的地基〉演講全文,頗受啟發,而文中關於「電子書」是否也該加入定價,想法是「先不予管制,給予它全幅的彈性,下一次檢討時再議」,正好自己最近也一直在思考紙/電書售價的問題,就來閒聊幾句。

這幾年書市慘澹,歐美翻譯小說銷量大幅下跌(日文小說則成為暢銷主流),減少首印量是必然,隨著而來的是定價上漲,有些時候真的高到令人心驚(例如400頁賣580元),即便買書不太管價格如我,都手軟買不下去。跟出版社聊起,得到的原因不外乎譯稿費成本高、首刷量小,為了過損平只好拉高定價,還有一個說法是:「反正會買的就是會買。」

這理由有點耐人尋味。先不說在出版嚴重過剩的台灣書市,選擇這麼多,真還有書是「非買不可」的嗎?從比較簡單的邏輯來看,這豈不是懲罰那些核心的死忠讀者?商管、知識或嚴肅人文類的書,因為功能性強、不可取代性高,或許還說得通,但是娛樂性強的小說呢?一本580是兩個月Netflix訂閱費哩。

某次聊起圖書定價制的時候,漫遊者的總編李亞南提到有圖書定價制的國家幾乎都有版本之分,先出最貴的精裝/大平裝,雖然貴,可是限量、有收藏價值,早買早享受;不想花錢,就等半年一年後的口袋版。台灣沒有版本差異,折扣其實是一種「虛擬版本/售價差」的手段,但那當然必須建立在「所有新書都在相同時間打折」的基礎上,其實也呼應了黃湯姆提出的1155比例:上市一年內只能打到89折,一年後不受管制(國內目前關切的圖書定價制,核心可能更在於「進貨折扣」,在此先不討論)。

但我還是要說,在沒有真正版本差異的情況下,一模一樣的書,先買貴、後買便宜,多少是有一點怪的。

回到「娛樂性強的小說」,這幾年我觀察到英國一個非常普遍的手法,居然是先出電子書,極低價促銷(0.99或1.99英鎊),賣個幾個月後才出平裝版。因為是大眾小說,通常又是無名新人,必然不會出收藏價值高的精裝,而是直接出口袋本。去年超轟動的《關上門以後》就是這個策略成功運作的範例,這本書在英國賣了超過一百萬冊,其中可能八成以上是電子書。利很薄,可是迅速累積銷量和讀者評論數,積少成多還是很驚人。

這個作法在英國幾乎成為常規,可是在美國完全沒有,應該是因為美國是亞馬遜自費出版的老巢,而低售價大眾小說原本就是自費出版最活躍的領域,作家通通直接上亞馬遜出書就得了,輪不到出版社來做。這種手法到了英國,反而被大出版社「收編」,變成某種SOP了。Hachette集團甚至為此收購了專做電子出版、擅長操作各種平台演算法的Bookouture,就為了學習這套功夫。

當前的台灣書市,翻譯書的電子版售價往往是紙書的六到七折,其實沒比紙本便宜到哪裡去,有時還更貴(因為大家都很很懂會員日加coupon加書展加免運的各種絕招),電子書要超低價促銷(每本49元或99元 元台幣)簡直不可思議,但如果我們換個角度想,把這種手法視為「付費試讀」呢?以前發試讀本沒錢賺、還要送人家書,現在人家是給你49元來試讀,你也不必送人家紙本書,等到一兩個月後推出紙書,說不定還有人要買回家收藏

前提是:現在台灣的電子書閱讀人口,是否足以撐起一個「夠大的49元閱讀族群」?這樣賣要賣多少才回本、或者至少分攤掉一些譯稿和版權費的成本,讓後續的紙書售價可以不必隨著印量減少而節節升高?一千本夠嗎?怎樣的書能夠賣到一千本電子書呢?(以目前的規模,大多數電子書銷量都是二位數)電子書和紙本的上市時間差要抓多久?紙本版如何再加強「可收藏性」?

再回到「懲罰核心讀者」和大眾娛樂小說這兩點,時間久了,讀者難道不會等特價、等圖書館進書,甚至去租書店或所謂的「共享書店」看嗎?更徹底的,就是忘記這本直接看下一本了。我們又沒有公共租借權,圖書館再多人看出版社也收不到錢,而買書的人口只會越來越少。

以上所想,當然僅限於娛樂性強的大眾小說,推理驚悚、科幻奇幻、羅曼史等等。我還真的很想進行這樣的實驗,如果哪家出版社買了我們代理的大眾小說,想要嘗試這種破壞式創新,歡迎找我討論。

各國電子書市觀察:

  1. READMOO2016 百大暢銷電子書排行榜透露的書市訊息及讀者樣貌
  2. 電子書市高速成長!──2016日本出版市場觀察
  3. KINDLE上市第十年:2017美國出版五大預言──電子書、獨立出版,以及作家創作大結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