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的第一個棒球夢:KANO,邁向甲子園的旅程。

文/謝仕淵

時至今日,位在大阪市郊的甲子園球場,不僅是職棒人氣球隊阪神虎隊的主場,也是日本高中棒球的聖地,因為那是數千支高中棒球隊,互相競逐後,產生最終冠軍的聖殿。而在日治時期,甲子園的地位就已經相當崇高。由地方選拔賽開始,單敗淘汰的賽制,最終能踏進甲子園球場者,已是各地強豪,而能得到冠軍者,堪稱王者之王。無怪乎,日治時期的臺灣球迷,人人皆知甲子園。

甲子園大賽是「全國中等學校優勝野球大會」的俗稱。1910年代,日本的中等學校棒球運動日益普及,各地方校際的競賽開始普遍。當時,《大阪朝日新聞》與《大阪每日新聞》競爭激烈,競相以運動競賽與博覽會吸引民眾。《大阪每日新聞》最常以舉辦博覽會吸引民眾。《大阪朝日新聞》則利用棒球賽聚集高人氣,在1915年舉行第1屆「全國中等學校優勝野球大會」。球賽之所以得名為甲子園,則是因比賽場地完成於1924,適逢甲子年而被稱為甲子園。

最初幾年,臺灣均未派隊參加,直到1922年,曾任臺灣民政長官、時任《大阪每日新聞》重役的下村宏來臺,開始協調臺灣參加之事。1923年,臺灣體育協會出面協調舉行第1次「全島中等學校野球大會」,亦為甲子園的臺灣選拔賽,最後由臺北一中(今建國中學)取得代表權。那一年,臺灣以及早已參賽的北海道、滿州與朝鮮等代表隊,共同參與了甲子園大會,於是參賽隊伍包含了日本帝國統治下的每個地方,換句話說,各地球隊的參賽,也代表著日本帝國治下各地展現向心力、團結的象徵。

事實上,甲子園也是個催生愛國心的舞台,這場賽事強調從事棒球運動是為了鍛鍊精神,棒球場練習就是苦修院的生活,學生必須純粹無瑕地經歷修煉過程。同時,也必須為了團隊的利益而犧牲自我。

在這場表現效忠、展現團結的賽事中,臺灣代表隊多由臺北一中、臺北商業、臺北工業等校代表,這些球隊陣中皆為日本人,且甲子園大會的參賽成績多不理想,有4、5屆的比賽都是一場就被淘汰。直到1931年,來自南部的嘉義農林學校,首度代表臺灣參賽,取得第2名成績,島內外為之一震,臺灣棒球因為嘉農而打響了名號。

嘉義農林學校創立於1919年4月,野球部則在1928年4月成立,成軍的第一場大賽是參加第6回全島中等學校野球大會。但首場遇到臺中商業,結果以13比0慘敗。嘉農成軍初期,成績並不理想,直到松山商業學校出身、當時任職於嘉義工商專修學校的近藤兵太郎擔任教練之後,透過較為專業的訓練,成績才漸有起色。

1929年,嘉農先是參加在高雄舉行的第1回中南部中等學校野球大會,遇上甫於去年遭其擊敗的臺中商業,比賽僵持到傍晚,雙方以1比1握手言和,之後則贏了臺南一中,輸給高雄中學。1929年,嘉農參與第7回全島中等學校野球大會,第1場以2比8輸給臺北一中。當年10、11月,嘉農參加第16回南部大會,贏臺南一中;參加第1回嘉義野球大會,分別擊敗嘉南、全嘉義而得到第1面優勝旗。1930年1月,嘉農先是在年初遇到日本來訪的諏訪蠶絲,以4比15落敗;在7月的第8回全島大會中,首場遭遇臺北商業,以2比10落敗,遭到淘汰;但在同年9月的第3回嘉義大會中,嘉農在決賽中擊敗嘉鐵,得到冠軍。

1928年成軍至1931年奪得臺灣代表權之前,嘉農在全島中等學校野球大會的成績,雖然一勝未得,但整體來說,從1929年底開始,嘉農的實力逐漸成長,於1931年中等學校比賽前夕,嘉農之前所累積的好成績,已被形容為「三民族打成一丸的嘉義農林」、「黃金時代」,這意味著嘉農已不再是等閒之輩。
 
 

1931年,全島中等學校野球大會在圓山球場舉行,此處為日治時期臺北最具規模的棒球場。(蔡武璋提供)

 
1931年,嘉農在第9回全島中等學校野球大會中,首場以懸殊比數擊敗臺中一中,贏得勝利,第2場對上臺中二中也獲得勝利,第3場則擊敗臺南一中進入決賽,最後在決賽中擊敗臺北商業贏得冠軍。嘉農的勝利,終結了該項比賽八年來冠軍皆由臺北球隊贏得勝利的傳統,大會的優勝旗首度渡過濁水溪,嘉農也取得代表臺灣參加第17回全國中等學校優勝野球大會的代表權。這空前的成就,使得嘉農回到嘉義時,受到英雄式的歡迎,甚至還在嘉義市區舉行遊行。

以吳明捷為主將擔任投手的嘉農,由東和一擔任捕手,搭配蘇正生、真山卯一、上松耕一、小里初雄等「三民族」的選手。首次登上甲子園,遇到神奈川商工便贏得勝利,之後遇到北海道代表札幌商業、北九州小倉工業,也均贏得勝利。過程中,嘉農的高上壘率與出色的腳程,以及擅用盜壘戰術取得優勢而贏得注目。然而,在最後的冠軍賽中,不敵東海代表中京商業而屈居第2,但已創造臺灣球隊在此項大賽中,空前絕後的成績。

嘉農再一次的黃金時期,是從1993年到1936年之間,3度進軍甲子園。1933年,以平野保郎、吳波、東公文、吉川武揚、福島又男等選手為主的嘉農,再度進軍甲子園,但第1場便遭遇松山中學而落敗。1935年,嘉農在中部第一次預選賽中,1分未失、3戰全勝;繼之在全島大賽中,先後擊敗高雄中學與臺北商業,奪到冠軍。在第21回甲子園中,首場遇上平安中學,順利過關;次場則遇到松山商業,在延長賽中,因為投手犯規而以1分落敗。這屆比賽中,投手東公文無疑是引人注目的選手,原住民身分、高大的身材,入學時年紀較長(1916年出生,入學時已近20歲),因此1年級便成為正選選手,加上罕見的潛水艇式投球方式,以及最後對上松山商業時,戲劇性地因投手犯規而落敗等。

1936年,嘉農再次在中部預選賽中獲勝,於全島選拔賽中擊敗臺北一中、臺南一中,再度取得代表臺灣的資格。這年的嘉農,眾人矚目的焦點除了已經升上2年級的東公文,還有即將畢業的吳波。嘉農在甲子園的第一場比賽,遭遇小倉工業,安打雖比對方少,但靠著積極的盜壘而擊敗對手;第2場對上兵庫代表育英商業,則以5比7落敗。賽後,由於兒玉、吳波、吉川、盛等人畢業,加上升上來的低年級選手實力還未成熟,因此實施了球隊的重整計畫。

實施球隊重整計畫的嘉農,曾有段低潮,直到1938、1939年,才又在第16、17回全島大賽中,連續2年取得亞軍。並於1939、1940年,兩度問鼎全島中等學校選拔野球大會冠軍。1940年代,嘉農仍是臺灣棒球的勁旅,曾在建功神社奉納競技野球大會與全島中等學校選拔野球大會中奪冠。西脇良朋曾統計,嘉農在全島中等學校野球大會的成績(33勝13敗)與勝率(0.733),都高居日治時期全臺灣學校之冠,可說是日治時期最強的中等學校棒球隊。

嘉農的精彩表現,點燃了臺灣人對棒球的熱情。試想日本殖民統治的時代,能夠因為棒球而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站上汽車遊街,接受眾人歡呼的情景;嘉農選手們不只被人羨慕,許多人更因此夢想能成為那個站在球場中的英雄。臺灣人的第1個棒球夢,全因嘉農而起。

活動預告:
11/18謝仕淵 @臺南政大書城(免費進場)
點此前往活動網頁

11/22謝仕淵x魏德聖對談 @臺北閱樂書店(入場費150,附飲品,還有機會獲得七三茶堂的好滋味妙媞糖,以及甩SHUAI提供的甩帽與應援巾!)
點此前往活動網頁

本文介紹:
新版 臺灣棒球一百年》。本書作者/謝仕淵;出版社/玉山社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延伸閱讀:

  1. 不求勝的英雄:解壓縮陳金鋒.zip
  2. 四百英尺外的王者:高國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