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者舉手】流浪,可以成為一種選項嗎?《街頭生存指南》
文/陳君文
推薦這本書給對生活煩躁的你們,一起來學學城市夾縫求生兼作樂的一堂課:
「是否曾有些崩潰、無助時刻,使你想拋下一切,收起包袱流浪去?」
「然而流浪,可以成為一種選項嗎?」
這是在寫在《街頭生存指南》序篇的兩個問句,相信第一個問句,大家的答案都是肯定的。但第二個問句,則會有些遲疑吧?我也握有同樣的遲疑。
這是一本如同字面意思的「街頭生存指南」,蘊涵的討論則是關於「無家者」,也就是我們口中所謂的「流浪漢」。這本書分成三部分,一談生存、二討論生活、最後則聊聊生態。看完這本書以後,你可以第一次當街友就上手,他們告訴你在教會、在車站、在垃圾桶你都可找到食物,食物其實是街上最不缺的資源;你會知道在學校、在廟宇、在公共廁所都可以裝水、洗澡;而地下道可以睡、公園可以休息、橋下還可以住。
但談到生活、談到生態,你知道有七成以上的無家者是有工作的嗎?在書中你會讀到那些你見過但未曾留心的畫面:街賣、陣頭、粗工、舉牌人、資源回收者,這些都可能是無家者的工作。他們並非好吃懶做,只是因為時代的前進,這個社會不再像以前一樣需要他們了,所以他們只能改做著這些不太穩定的工作,但還是努力的在城市中求生存。
這本書是由一群關注街友議題的年輕人組成的團體──「人生百味」所撰寫,他們透過觀察、訪談,甚至是直接體驗街友的生活,構成書寫的內容。書裡沒有太多高上大的專有名詞,每一個節點都有作者的觀察筆記、有來自使用者的心得,還有分析優劣的五力圖與生動的插畫搭配,都是讀起來很有趣,讓人會心一笑的部分。但同樣也因為書寫的取徑非源於真正的、長期的自身經驗,讀起來仍有一種外來者的隔閡感,是這本書略微可惜的地方。如果想看更深刻,關於人、關於勞動、關於社會議題的紀實文學,推薦《做工的人》,那是一本來自於「工地監工」所撰寫的第一線觀察,充滿既生活又深刻對「做工的人」的描寫。
最後,回到一開始的討論:「流浪,可以成為一種選項嗎?」
當然可以。但或許,我們可以重新定義流浪,重新思考看世界的角度,或許就現在吧,走上一段長長的路,走去買一本大誌或是一條口香糖,看見以流浪為生活的模樣。然後給生存、給生活,給這個生態更多的想像和作為。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無家的人,也是做工的人:
- 我們都可能在生命中做錯選擇;每個無家者,都是一個人──《無家者》新書發表會
- 喝保力達B的托爾斯泰──專訪《做工的人》作者林立青
- 無論你做哪一行,我們全都是做工的人;我們應要認識,其他做工的人──閱讀《做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