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果子離群索書】一位告密的詩人,以及謀詩害命的唐詩八卦
以下要說一位告密的詩人。不,不是你想的那位,我說的是初唐時期的詩人宋之問。
宋之問是初唐時期的大詩人,雖然名字不列在「初唐四傑」之中,但名氣很大,「近鄉情怯」一詞就出自他的詩:「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可惜人不如詩,宋之問形象不好,除了諂媚權貴,出賣朋友,更可惡的是,他曾在潦倒時,投靠朋友家,卻偷聽到一個天大秘密,知道朋友要政變,推翻當朝宰相、政壇當紅的武三思。於是告密,害友人全家被殺,他自己則升了官,得到好處。
有段詩壇公案,或說八卦,是他謀詩害命的故事。
六神磊磊《翻牆讀唐詩》有篇〈宋家的長子〉,標題定不好,不吸引人,但其實很精彩,裡面便說了宋之問為偷詩而殺人的事。
被害人是宋之問的外甥劉希夷。
劉希夷也是詩人,他寫過一首詩,裡頭有這麼兩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宋之問驚為天句,拜託劉希夷,這詩句便頂讓給他吧。劉希夷答應了,卻又反悔。宋之問一怒之下,以土袋壓在他身上,把他給活活壓死了。
為了抄襲,為了偷詩,而弄死一個人,太誇張了,但這事有所本,不是網路流傳、捏造的傳聞。出處是韋絢所著的筆記小說《劉賓客嘉話錄》。
「劉賓客」指的是中唐詩人劉禹錫。這本書主要是記錄劉禹錫的談話。但劉希夷死後近百年,劉禹錫才出生,他怎麼知道宋之問的秘密?
劉禹錫應該是從書上看來的。這書指的是中唐劉肅的《大唐新語》。
劉肅如何得知,已不可考。此後幾百年來所有關於宋之問殺人剽竊的記載,都從這書而來,頂多換幾個字或加上幾句。
但《大唐新語》也不敢百分百肯定宋之問幹了這事。只說劉希夷「為奸所殺。或云宋之問害之。」從「或云」二字看來,似乎已有這樣傳聞。至於怎麼行凶,倒沒細說。倒是劉禹錫增補了一些,諸如宋之問以土袋壓殺、劉希夷答應了又反悔等細節。只不過還是同樣的問題:他怎麼知道的?
也因為證據力不足,且事情太過匪夷所思,後人頗有質疑者,質疑的主要觀點不外乎,宋之問詩藝遠在劉希夷之上,以他的才華何必去偷?何必為此而殺人?此記載應該是編出來的故事,是小說家言,不足盡信。
清朝出版的《全唐詩》無法判定誰是誰非,只好把劉希夷與宋之問這兩首高度雷同的作品並存,同一首詩,出現兩次,兩個作者(劉希夷、宋之問),兩個標題(代悲白頭翁、有所思)。內容大致相同,只有其中三句,幾個字不同。
為什麼同樣一首詩會有兩個作者?其實不足為奇,這是古書流傳常出現的現象。研究者比對宋之問詩集,發現所收187首詩,其中作者有疑問的就有17首,但不能據以判定是宋之問偷人家的詩,某些作品不是他的,但不可能是他抄來的,因為原主人包括前皇帝唐太宗(宋敢偷嗎),以及王維、王昌齡等後代詩人(只有在奇幻小說裡才有辦法偷吧)。
宋之問幹了那件事沒有?不能證明有,也不能證明沒有,若說含冤,機率一半一半。底下要說的白居易,那真是衰到爆。他因為一件傳聞,在網路上被罵翻了。
事件本末是這樣的:關盼盼,才貌雙全,不幸家道中落,成為名妓。徐州守帥張愔看上她,納為妾。
張愔曾邀白居易來家裡做客,關盼盼作陪,白居易因此寫詩歌頌她。兩年後張愔病死,姬妾四散,唯關盼盼未改嫁,只帶著一名老僕人,隱居在燕子樓,十幾年來孤苦無依。
有一天,白居易的友人張仲素來訪,帶來關盼盼所寫的〈燕子樓新詠〉詩三首,詩中傾訴在燕子樓的淒苦心境。白居易十分感動,依韻和詩三首回應。卻又不知哪根筋不對,增寫一首七言絕句:「黃金不惜買娥眉,揀得如花四五枚;歌舞教成心力盡,一朝身去不相隨。」
這首詩很不客氣,意思是,張愔當年不惜重金買下關盼盼,又教她歌舞,教成之後,張愔逝世,可是關盼盼並未相隨而去。白居易顯然在諷刺關盼盼未能殉夫。
這話聽起來非常刻薄,好像在責怪,張先生對你有恩有情,他死了,你怎不跟著去死一死?
張仲素把白居易的詩拿給關盼盼。關盼盼非常難受,依白居易詩韻回了一首七言絕句,後來絕食而死。
這段故事源自古書,詩話、筆說小說、戲曲都有,白紙黑字,看似不假,看來白居易簡直混蛋嘛。而今事經網路傳播,一傳十,十傳百,上網一搜,簡體字網頁上一片嘲諷。
但白居易可說是躺著中彈。所謂關盼盼寫的《燕子樓》三首詩,作者其實是張仲素,是張仲素寫關盼盼,而不是關盼盼自抒心情。白居易《長慶集》有序,記錄了其中因緣:張愔有愛伎,名叫眄眄(即盼盼,但未指明「關」姓),善歌舞,雅多風姿,在一次宴會中,酒酣耳熱之際,張愔把關盼盼叫出來,白居易為她寫詩。張愔過世後,盼盼獨居燕子樓,某日張仲素來訪,展示《燕子樓》三首。
由此可知,白居易所和的,是張仲素的詩作,與關盼盼無關。兩人一唱一和,沒有的事。
至於被批評尖酸刻薄的「一朝身去不相隨」這句,詩題為〈感故張僕射諸妓〉。張僕射是誰?是張愔的爸爸張建封,〈感故張僕射諸妓〉寫的是張建封諸妓,且是在「燕子樓」之前就寫成的。因此白居易沒寫詩給關盼盼,也沒嘲諷她,更沒叫她去死。而傳說中關盼盼回覆給白居易的絕筆詩,當然也是無中生有的了,且詩中以「舍人」稱白居易,但白居易當時還沒當「中書舍人」一職,稱他「舍人」,可見是後人偽造的。
喜歡造謠,喜歡聽八卦,可別以為網路時代才這樣,這是人性,地不分南北,人不分古今,統統同款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