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曼娟:我在乎讀者過得好不好,以陶藝比喻,我想做的不是藝術品,而是個好用的碗
Photo Credit: 天下文化

張曼娟:我在乎讀者過得好不好,以陶藝比喻,我想做的不是藝術品,而是個好用的碗

文/犁客

大約十年前,張曼娟剛滿四十歲,有本女性雜誌邀她寫專欄,提及「希望她以四十歲女性的觀點撰文」時向她道歉。「其實我並不在意,不覺得被冒犯,」張曼娟笑道,「我一向認為應該勇敢地面對年紀。我現在過五十歲了,要知道自己不再年輕,像我有些女性朋友不喜歡提及『更年期』的話題,就有一種不敢活在當下的感覺。」

不敢活在當下的原因,在於社會中有一種對「老」的歧視。「老無法選擇,但你用什麼方式面對,它就會是什麼樣子;」張曼娟說,「我不擔心告訴大家我的年紀,因為我覺得我可以老得開心、自在篤定。」

年紀漸長會出現一些明顯的不便,張曼娟認為這些不便有些方法可以克服。「例如出現老花眼,我去配了多焦鏡片,發現多花點錢選品質好一點的鏡片,可以省去許多麻煩。」張曼娟舉例,「別把錢用在其實並不需要的名牌包上頭,挪來買鏡片,是對自己生活品質的投資。」

到了中年,更能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也就更明白如何分配金錢,讓生活品質更好。不過,這只是個外在的、物質面的例子;張曼娟認為人到中年,真正的變化,在於更明白如何「做自己」。

中年後更適合「做自己」

「現在社會比較鼓勵大家發現自我、追求自我,從前則有個框架;」張曼娟說,「不過,『追尋自我』這件事,中年後再談更好。」

張曼娟認為,中年之後更適合仔細思考如何「做自己」,有幾個原因。「首先,你已經嘗試過符合社會期待的角色框架了,知道那樣做或不那樣做會如何,這是年輕時不知道的事,所以現在思考自己該怎麼做,時機比年輕時更好。」張曼娟解釋,「再者,中年時可能已經完成部分這類社會角色所賦予的人生使命,例如奉養父母或教育子女,這些事到了一個段落,自己就能回頭思考。」

也訧是說,與中年相較,年輕時講「做自己」,有點像高中考大學時不知道也不確定就填下去的的志願;到了中年,這就變成很現實的考量──但,並不是人到中年,就會自動知道該怎麼做自己。

「我認為要知道怎麼做自己,和原來過日子的方式有關,並不是說要在年輕時就有什麼成就,而是要在年輕時交到朋友。」張曼娟道,「朋友很重要,不一定要是名人,但要能讓你放鬆地呈現全部面向,也支持你去追尋自我。」

要追尋自我,就要擁有開放、能夠持續接受新事物的心胸;這事雖說來簡單,做起來並不容易。「其實,有安全感,會比較容易接受新事物。」張曼娟說。

有安全感,更容易接受新事物

對張曼娟而言,安全感的建立來自幾個方面。

「我年輕時就常思考生死議題,一旦把自己的生死觀想清楚了,你就發現沒什麼好怕的了。」張曼娟說明,「我們無法選擇死亡到來的時間,所以每天都盡力活著,什麼時候離開都不會遺憾,那麼就會一直保有赤子之心,熱心、好奇,勇於嘗試不同的事物和觀念。」

每天都好好活著、也好好待人,這是張曼娟長年閱讀經典帶來的啟發。

「中年後再讀經典,感覺也與年輕時不同。」張曼娟道,「年輕時面對經典,就像鄉下孩子第一次走進大賣場,可能覺得事事新鮮,但不見得找得到自己要的;中年後再讀經典,有了人生閱歷,就容易從中體悟道理。」

因此之故,張曼娟一直致力於轉譯解讀、將經典內容普及化。「有回我在路上被一個讀者認出來,他衝過來抱我,把我嚇了一跳。他很興奮地說,聽了我講《論語》之後,他才覺得自己從前都沒讀懂,還另外做了筆記。」張曼娟微笑,「辦實體活動,或者在網路上,都會有讀者提到我的文字對他們的影響;我發現我做的事對他們有幫助,我有一部分的安全感,是讀者幫我建立起來的。」

我想做個好用的碗

張曼娟1985年出版《海水正藍》後迅速走紅,她自己始料未及。「其實我蠻怕人的,那時開始有演講之類的邀約,每次都讓我很焦慮。」張曼娟回憶,「幸好,媒體和聽眾的回應都很正面,一直到現在大家都還持續聽我說的事,我覺得很榮幸。」

讀者一路相挺的原因之一,在於張曼娟雖然年少成名,但她盡力把自己活成普通人,與大眾的距離接近,寫的東西於是貼近人心,讀者讀著,覺得她寫的就是自己心裡的事;原因之二,在於張曼娟的確把讀者放在心上。

「唸到文學博士,從《唐傳奇》、四大奇書到《紅樓夢》,我一直在想俗、雅、經典都是些什麼?我認為文學並不是去講大家聽不懂的話。所以我將經典的內容普及,自己的寫作也保持真誠,生命歷程到哪裡,就寫到哪裡。」

新書《我輩中人》同時反應了這兩個特色:記錄張曼娟的生命歷程,也在字裡行間透露出與讀者一同面對中年之後的關懷。

「我在乎讀者過得好不好。」張曼娟笑得真誠,「如果把文學創作比喻成陶藝,有的創作者一心想做的是可以放進故宮展示的那種藝術品,但我想做的就是個好用的碗,放在家裡,孩子可以用、也適合老人家,用它來吃飯,會覺得飯變得更好吃了。至於這樣的作品會不會被貼上『媚俗』標籤,就隨它去吧!」

張曼娟對你說:

  1. 張曼娟:決定做自己之後,做自己的時機就愈來愈多了
  2. 【犢講座26:何飛鵬 × 張曼娟的經典學堂】讀詩詞經典 打開人生百寶袋
  3. 【怎麼拼出一個展?】關於張愛玲的一切,都是進行式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