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書青鳥】從月球到火星:過去與未來,紙本媒介的重新省思與定位
Photo Credit: 青鳥書店

【評書青鳥】從月球到火星:過去與未來,紙本媒介的重新省思與定位

文/尤齡緯

「如果沒有《大誌雜誌》,就沒有《週刊編集》。」身為《大誌雜誌》和《週刊編集》的總編輯李取中,在講座開場直白的宣稱。現任《新活水》總編輯張鐵志則認為,雜誌要能夠抓住時代新的想像,逐漸再成為一種趨勢,而不是孤芳自賞。兩人身為紙媒的理想實踐者,應如何重新省思其定位?

從《大誌》銷售員談起

講座一開始,李取中便娓娓道來,關於《大誌》販售員到銷售狀況的大小事。每位銷售員在實習階段,他們會獲得由《大誌》所提供的基本配備,例如:背心、背包和實習證,最重要的是「十本免費雜誌」,亦即在這段期間,他能夠從賺取利潤,拿來批下一批雜誌。同時間,銷售員評估自身是否合適,販售雜誌其實是一份相當勞心勞力的工作,像是人情冷漠、天氣不穩定、體力(平均年齡超過五十五歲以上)等因素。販售員實習結束就會被指派固定販售點,期許販售員能夠隨著販售收入的增加與穩定,逐步改善生活現況與周遭環境,並對未來有更多主導權

一本以零售、實銷為主的街頭雜誌

《大誌》具有較強的社會性,不能算是純粹的媒體,希望所有的雜誌都是由販售員販售出去,因此為此做了諸多限制和措施,例如《大誌》的文章、內容不放在網路上。另外,《大誌》的訂閱價比起零售貴了快三倍,也不開放個人訂閱,都是為了鼓勵民眾可以在街頭直接向販售員購買

從2010年發行至今,《大誌》已累積九十六期,約有六、七十期已絕版、銷售一空。談及銷售成績,李取中深具信心,指出到月底當期雜誌幾乎可以賣到九成以上。這樣的結構與傳統媒體大不相同,傳統媒體以往習慣從廣告獲取營收,《大誌》來自零售的收入就佔了七至八成。《大誌》在2016年時曾每月銷量超過三萬本,以雜誌發行算是相當可觀。當然會有一定的民眾抱以支持和同情的成分來購買雜誌,但他覺得單純僅靠此是無法讓一本雜誌每月賣超過一萬本。

從紙媒開始建立媒體根基

「如果想要做一個媒體,我想要先從紙媒做起。」

《大誌》在社會性充分的發揮功效,但同時也自覺以媒體性的考量,內容的滲透度和影響力上有其不足,李取中希望再辦一個新的媒體的動機累積已久。

會從紙媒開始主要考量紙媒還有許多發展的空間。一是紙媒必須跟隨著時代轉換重新思考定位,包含價值觀和美感體驗,每個世代的價值體系與美感體驗是不一樣的。第二則是市場環境看待紙媒不如以往,隨著內容的數位化、網路化,紙媒不能再僅只是扮演著資訊傳遞的角色,而是透過其物理性與閱讀使用情境來深化某些價值傳遞,因此難以被其他媒介取代。舉例同樣的內容在網路上和紙本上閱讀,就能顯得其重量的不同,排版的差異亦有其影響。

【評書青鳥】從月球到火星:過去與未來,紙本媒介的重新省思與定位

談起先前做網路的經驗,認為雖然自己開發過許多應用服務平台,但轉換成商業結構的過程挑戰性非常的大。紙媒相較之下有節奏、實在明確許多。網路雖然隨時能夠修改,但一顆心懸在那裡,時時要去解決機器或系統運作的狀況。紙媒雖是古老的商業模式,卻十分單純,笑著說「只要賣出收入可以支撐整個組織的運作就好。」

《大誌》訴求鼓勵讀者體驗世界,《週刊編集》則是著重在體驗、探索與省思的過程,套用T. S. 艾略特的話,「我們不應該停止探索,我們所有的探索最終將回到我們的起點,並第一次了解這個地方。」李取中認為紙媒有其需求,但市場並沒有滿足,這成為李取中挑戰「報紙」形式的契機。

存在的理由不假外求

「週刊編集比較少從體制面去看人的生活,而是把人拉回重心,重新檢視生活周遭與體制。」由於報紙的開本架構和雜誌不是同一個邏輯,因此在醞釀、籌備期間,就已經逐步在《大誌》上做一些嘗試。他認為編輯最重要的工作是在做「平衡」的工作,不僅是內容,也包含素材和排版。事實上,《週刊編集》的發行早已醞釀許久,為此李取中做過嘗試及搜集資料,耗費相當大的資源。就連目前最要緊的事,仍是思考如何讓它存活下來,建立長遠的運作架構。

《週刊編集》分為三大落,第一落與體制上相關,包含國內外新聞、經濟和評論。第二是文化,舉凡文化產物、藝術、音樂、電視、電影、攝影、表演、舞蹈等類別,也佔內容最大宗。第三是生活周遭,人與動、植物和自然之間的關係。

最後李取中送給現場聽眾他最喜歡的一首詩──辛波絲卡的〈種種可能〉,結尾的一句「我偏愛牢記此一可能,存在的理由不假外求。」他笑說自己老派,但自己把它視為實踐目標。畢竟,人生的體驗僅能透過自己去實踐與感受,這是他人無法領會與替代的,因此「存在的理由不假外求」。

媒體的養成之路

「從紙本到數位,如何說一個時代的文化故事」

下半場講座由《新活水》總編輯張鐵志接棒。

從紐約回到台灣,《旺報》總編輯找上他,開啟了第一份媒體工作。台灣自民主化後,報紙作為公共論述越來越貧乏,至今亦是如此。張鐵志向主管提議要做一份文化週報,每週日發刊就有二十頁的份量。引進當時鮮為人知的艾未未、中國當代作者等元素,且具有前衛的設計質感,但沒多久因為因為言論自由受限而離開。

張鐵志也曾陸續參與其他媒體籌備,例如:陽光時務,這是個電子媒體,由前端傳媒部分人馬組成,設計單純在ipad介面上閱覽,在當時可說走得相當前面,但卻造成閱讀傳播的受限。其設計嘗試加入生動、親近的效果,甚至帶有影音的元素,內容則偏向政治和思想性,相當具有嚴肅性。

《號外》回來了!

《號外》是一本香港傳奇雜誌,在香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不僅設計十分前衛,亦和香港流行當代緊密扣合。不過,《號外》發刊三十多年,面臨老化、失去新潮感等問題。《號外》在西元2000年後逐步衰弱,少了八、九十年代引領先鋒的氣質,張鐵志在2012年秋天被找去做總編輯時非常惶恐。接手主編工作後,將其定位能具有文化與思想重量,每月討論關於這個城市的文化議題或現象。

作為一個媒體,要能夠與時代對話」,要具備看見這個時代出現何種新東西的眼光,而非僅止於跟隨主流。此外,身為台灣人,仍提醒自己這是一本以香港為主場的雜誌,但卻能連結台灣和中國的創意與獨立文化。

學運、同志到獨立音樂

「號外與現在香港年輕人站在一起!」

2013年,由張鐵志主編的第一期是「學民思潮」,封面是三位當時年僅15歲的社運青年。有別於前幾期封面是流行明星有極大反差。而對張鐵志來說,它代表一種與香港從新接軌的宣示。一是香港在2012年後逐漸趨向政治化的影響,二則意味著《號外》和改變香港的九零後年輕人站在一起。

【評書青鳥】從月球到火星:過去與未來,紙本媒介的重新省思與定位

第二期做同志專題,封面是香港歌手黃耀明、何韻詩等人,張鐵志希望雜誌作為改變香港的一部份,首先不只是一個時代的紀錄者,而是改變的一份子。雜誌在發刊半個月後就已銷售一空。就連當時蘋果日報都媒體都形容:「《號外》回來了!」台灣人在做的香港雜誌,張鐵志認為他並沒有比其他香港人更懂香港,也因此他必須把「邊緣、前衛」議題拿來做封面故事。

【評書青鳥】從月球到火星:過去與未來,紙本媒介的重新省思與定位

第三期的時候,號外以「獨立音樂」為題,封面分別是盧凱彤、張懸和岑寧兒,內容探討香港整個獨立音樂的生態。三個月來三種全然不同的題目,卻擁有相同的精神,即是:香港正在出現新的改變,面臨許許多多所謂「生與死」的階段

【評書青鳥】從月球到火星:過去與未來,紙本媒介的重新省思與定位

值得一提的是,張鐵志在《號外》的後半階段,認為應該要有「書評」的元素加入,書評能夠讓書評和時事做對話,於是在2014年做了別冊叫《號外 BOOK review》,每三個月出一期,衍伸出設計別冊和電影別冊。

《新活水》復刊

解嚴、新台劇到小誌解讀台灣文化

回到台灣張鐵志陸續受邀投入不同性質的雜誌與媒體,《數位時代》的顧問、《報導者》的共同創辦,中間也擔任過閱樂書店的總顧問,但一直以來他的夢想就是做一本「跨領域」的文化雜誌。2017年3月,張鐵志開始在文化總會就職,文總是民間機構,以往曾製作過一本刊物《新活水》,張鐵志把握了這個機會。

與過去不同的是,除了被大家看見,張鐵志更希望全新的《新活水》能夠接受市場上讀者的考驗。第一期正逢台灣解嚴三十年,利用看似沉重的政治歷史議題,探究一場在當時掀起的文化大爆炸,像是台灣典型的獨立音樂廠牌「水晶音樂」,正是在1987年創辦,《人間雜誌》、《當代雜誌》等各種新媒體,也在當年出現。

【評書青鳥】從月球到火星:過去與未來,紙本媒介的重新省思與定位

第二期,去年「台劇」成為熱門話題,藉此探討電視文化產業,演員、導演到行銷深入報導專題,內容也往從前的知名台灣電視劇歷史向度挖掘,封面則是以插畫方式呈現各台劇熟悉的主角。

【評書青鳥】從月球到火星:過去與未來,紙本媒介的重新省思與定位

第三期主題為「小誌」,正是所謂的ZINE,它與一般獨立雜誌有相當大的差別。但仍然十分擔憂就連在文青同溫層裡都太過小眾,而將題目定為「ZINE世代,與他們心中的那口井」,其目的就是透過小誌去了解這個世代的年輕人。表示受訪的這些小誌創作者們擁有才華,不該是被貼上「魯蛇」或「厭世代」。這一期的新活水開始引起更多群眾的注意,為了符合這個主題,新活水在印刷上也玩得非常兇。

【評書青鳥】從月球到火星:過去與未來,紙本媒介的重新省思與定位

尋找台灣視覺語彙

「什麼是台灣的美學與風格?」

第四期主題《台灣美學:尋找我們的視覺語彙》。此專題以何佳興、廖小子和羅文岑等當代設計師為首,並加入歷史脈絡,從五、六十年代的先鋒前輩,如長期設計電影海報、書籍封面等厲害卻不知其名的平面設計師,到八十年代後進入設計意識覺醒的年代。他亦安排許多令人驚豔也期待的細節暗藏在雜誌裡,每一期翻開會看見一名創作者手稿,最近一期是駱以軍。

讓議題與思想備受注目

「試試嚴肅中帶著性感吧!」

從做《號外》開始,張鐵志給自己寫下備忘錄「make ideas sexy」。意即讓嚴肅、複雜的理念,視覺語言變得誘人。他稱讚《週刊編集》一直以來是這樣的指標,每期製作專題時,同時保持特別欄目,例如創作者手稿、先鋒人物等,希望讀者能夠藉此認識前輩創作者。

後記

講座到了尾聲,兩人分享意猶未盡。大家相約四月份之時,在華山拱廳擴大加場。

以紙媒之名,行一趟月球到火星的「封面故事」之旅。

活動訊息
 
關於「封面。故事」,我想說的是 【從設計到紙媒的實踐】

講者:
李取中 大誌雜誌 / 週刊編集 總編輯
張鐵志 新活水雜誌 總編輯
  
時間:4月12日(四)19:00-21:00 /18:30開放入場
地點: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中3清酒工坊2F-拱廳
入場方式:活動憑【當期】《新活水》或《週刊編集》入場
報名表單:https://goo.gl/forms/jeFi1YHKjdJE5W683
活動頁面: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72457763115617/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現代的雜誌樣貌:

  1. 藍燈書屋推出以作家為主題的FLIPBOARD雜誌
  2. 【閱樂書店書沙龍】「我的工作,是將以書為中心的各種文化,像雜誌一樣進行編輯。」
  3. 文學雜誌沒問題?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