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果子離群索書】問題在胯下,也在心裡,對抗的不只病魔,還有心魔
讀林靜儀《診間裡的女人》,最讓我驚嘆的有兩篇,其中一篇〈調經一輩子的女人〉,講述一位四十九歲的病患,半年前開始吃停經後荷爾蒙補充劑,抽血指數顯示卵巢已在更年期狀態,卻來看診請教懷孕生子的相關事宜。原來她幾個月前結婚了,想生小孩。以為她姻緣未到,誤了婚期,以致晚婚而只能當高齡產婦。不,她說,從二十幾歲起,因月經週期混亂,自認難以懷孕,因此,她之前的人生歲月都在調經,遲遲不敢結婚。如今經期正常化,終於決定結婚生子。
月經調好之前擔心不孕不敢結婚。然而月經正常化,是服用停經後荷爾蒙的緣故,兩者實在矛盾。稍有性知識的男生女生都知道,月經正不正常,與生不生小孩,是兩件事,但這位女士卻為了經期亂而不敢結婚,等停經了,因服藥而以為經期調好,想要結婚生子,卻為時已晚。(話說回來,讀到這篇我才知道:如果給七十歲阿婆吃週期性荷爾蒙,月經也會正常來。)
此案例最讓作者林靜儀醫師慨嘆的,不只是性教育失敗,更在於一些很奇怪的觀念,例如結婚與生育,是兩件事,可以有先後次序,也可以沒有關聯,就算不能生育,也可步入結婚禮堂,更何況此案例並非不孕。然而,林靜儀感慨道:「假如台灣女人的價值還是以『有沒有結婚,能不能生小孩』來評估的話,那就女兒念完十二年國教之後,直接結婚生小孩好了。」
從第一章考上醫學院、實習、分發 ,到後兩章看診所遇到的二十七個故事,女性意識貫串全書。林靜儀醫師一方面看診醫病,一方面也為一些女性同胞的處境而激憤,而沮喪,而打抱不平。她們有的受到傳統觀念的壓迫,有的為社會刻板印象所束縛,也有的缺乏疾病意識和身體自主的認知。因此林靜儀擔任婦產科醫師角色之外,有時像女俠,開導她們,幫助她們解決問題。她知道,問題在胯下,也在心裡,對抗的不只是病魔,還有心魔。但不論如何苦口婆心,仍不離醫師本職,只能在看診時講講,何況她只是婦產科醫師,不是心理醫師。更寬廣的戰場是她後來擔任行政院性平委員、民進黨不分區立委,推廣女性平權,但這部分不在本書主題範圍之內。
很多女性的壓力來自長輩,本書諸多案例令人搖頭,也讓林靜儀有時氣到口出惡言。有一篇敘述,媽媽帶三十二歲女兒來看診。幾個月來,女兒下體斷斷續續出血。問有沒有喝什麼補品?媽媽說,因為流血多,人易虛,給吃四物。中醫開的?不是,媽媽自己當中醫。天哪,不知道出血時四物愈喝會出血愈多嗎?後來病患談起她的焦慮,怕生不出孩子,而這焦慮其實來自父母。於是林醫師又感嘆,現代父母對女兒婚姻一事很奇怪:十八歲,結婚太早,年輕不懂事;二十五歲,男友不夠好,沒房子;二十八歲開始催,親友開始問,怎不結婚啊?三十二歲未婚擔心太老出嫁生不出孩子。「假如你爸爸媽媽一直覺得你沒有結婚生小孩很不好,你問問他們,他們栽培你那麼多,難道最後你的價值就只剩下能不能生小孩嗎?」
直到現代社會多元化了,五十餘歲的父母輩仍是抱持同樣觀念:女孩年輕不要談感情,不要參與社會,只要乖乖讀書。等父母覺得夠大了的某個年紀,「突然她們的學業成就沒意義了,事業表現也不重要了」,只剩下有沒有嫁給好男人、能不能在適當年紀生育傳宗接代這個唯一標準。
除了〈調經一輩子的女人〉,另一篇讓我驚嘆的是〈禮物〉。前者個案,以為自己可以懷孕了,充滿期待,這一篇相反,以為不會懷孕,不再期待。
這名病患是四十二歲已婚婦女,肚子很大,小腹圓滾滾,看了幾個月的中醫,被當作便秘處理,肚子愈來愈大以為是宿便,因此她常推摩自己肚子,想幫助宿便排出。直到求助於西醫。
林靜儀一看,這怎可能是便秘?肚子這麼大,不是懷孕就是腫瘤,一檢查果然懷孕七個月了。問沒感覺到胎動麼?她以為是腸子蠕動。太誇張了。
故事太多了,診療的故事,人生的故事,隨意擷取,都是話題。此書好看,雖然沉重了點,生老病死,肉身危脆,酸甜苦辣,人生百態,盡在書中。《診間裡的女人》不只是醫師的行醫經驗,也是社會縮影,帶有對兩性平權與傳統文化的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