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wikipedia

夏目漱石的那隻貓與被稱作惡妻的夫人鏡子

文/茂呂美耶

「吾輩是貓。還沒有名字。完全搞不清在哪兒出生。只記得好像在一個陰濕的地方喵喵叫。」

這段開頭太有名了。只要提起日本的貓文學,這部《吾輩是貓》總是名列第一。

此作品發表於一九○五年一月,夏目漱石(Natsume So-seki)三十八歲那年。開頭第一句一字不改地成為書名,讓當時僅是默默無聞的英文文學者夏目漱石一舉成名。

開頭第一句的「吾輩」,正是中文的「吾儕」、「我們」之意。

日本明治時代有許多(自稱)知識分子階級的男子,基於憂國憂民之心,經常在街頭滿面通紅地拉開喉嚨向民眾進行演講。他們演講時,每一段話的開頭第一句通常是「吾輩」如何如何,也因此,這部名著的書名若按原文直譯成《吾輩是貓》,或許更恰當。

夏目漱石於生前贈書給一位美國男性朋友時,題詞第一段寫的是:

「Herein, a cat speaks in the first person plural, we.」

可想而知,在夏目漱石的心目中,「吾輩」應該是複數,而小說中「那隻貓」是複數人物的代表。德文翻譯版的書名似乎比較接近原文,翻成「Ich der Kater」(吾正是那隻雄貓)。不過,翻成《我是貓》或《I am a cat》也無誤,畢竟故事中的貓主角只有單數的「一隻」。我倒是很想翻成「朕是貓」,再加一句副標題:「你要怎樣?」

總之,由於當時的日本知識分子老愛說「吾輩」如何如何,後來便成為隱含「妄自尊大」、「高高在上」之意的第一人稱單數,正符合《吾輩是貓》小說中那隻「辛辣諷刺大嘴貓」的形象。而現代日本人用「吾輩」這個詞時,大抵含有「自嘲」味道,有時意味第一人稱單數,有時則表示第一人稱複數。正如中文的「我們」,有時指的是單數那般。

當年的夏目漱石有點神經衰弱,為了解悶,他寫了一篇描述住在自家院子的野貓行為之短文,發表在同人雜誌《杜鵑》。不料這篇短文竟廣受好評,於是夏目漱石便斷斷續續地寫下去,之後正式出版成書。

簡單說來,這部長篇小說的體裁雖是「長篇小說」,但也可以說是由多篇短篇小說組成,亦可以說是由多篇散文組成。若要按夏目漱石本人的說法,則為「這是部沒有固定背景,也沒有情節或結構,自始至終都不知將如何展開」的「很特別的小說」(翻成中文則為「無厘頭小說」)。

故事描寫一群明治時代的庸俗紳士,聚集在中學英語教師苦沙彌老師家的書房,高談闊論種種奇談怪論或小見聞,再透過「吾輩」這隻貓的眼睛,以嘲諷幽默的口吻轉述出。

「吾輩」雖然沒有正式名字,但被苦沙彌老師家的女傭稱為「野貓」。對於這事,「吾輩」積了一肚子恨,暗罵「吾輩已經一再聲明至今還沒有個名字,可這女傭老是叫我野貓、野貓的,真是個不懂禮貌的傢伙」。

不過,鄰家的三毛貓「三毛子」可不一樣。高興的是牠會稱呼「吾輩」為「先生」。元旦時還在脖子戴個鈴鐺,邊用可愛聲音招呼說「喲,先生,恭賀新年」,邊把尾巴向左一搖。

《吾輩是貓》最後一章寫於一九○六年七月。

小說中的「吾輩」掉進水缸淹死了。然而,小說原型的現實貓當時還活著。現實貓是隻近黑色的條紋貓,一九○四年初夏闖進夏目漱石家。

討厭貓的夏目夫人三番兩次抓小貓出去,但一家之主的漱石一聲令下:「既然老是跑進來,就讓牠住下吧。」

自此,「吾輩」便成為夏目漱石家的家貓。但是,夏目家似乎無人關照這隻貓,到最後都沒有人為牠取名字。

話說回來,夏目漱石為何願意養這隻貓呢?

事情是這樣的,某天,經常到夏目家的按摩師,偶然發現這隻貓的腳掌肉球是黑色的。

據說,連腳掌肉球也是黑色的貓,是可遇不可求的福神貓。因此,按摩師便向夏目漱石勸說,這是吉祥貓,養下來比較好。結果,喜歡占卜算命的夏目夫人聽了此事後,大為動心,終於答應養下這隻貓。

三年後的夏季九月中旬,衰弱(為何衰弱?難道沒有人餵牠吃飯?)的「吾輩」終於死在夏目漱石家後院的庫房。九月十三日,夏目漱石製作了四周用墨水塗黑的手製明信片,寄出貓的「死亡通知」給關係較親密的幾名弟子。

貓的屍體被埋在夏目漱石書房北側後院一株櫻花樹下。而且夏目漱石親手在白方形木材寫上「貓的墳墓」,為貓立下墓碑。

夏目漱石宅邸遺跡的公園內,目前仍留有一座為祭祀貓而建立的紀念塔。

與這隻「吾輩」貓同樣名滿天下的夏目家「人族」,是夏目夫人鏡子(Kyo-k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