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權營】讓大眾接受他們原本以為自己沒興趣的書,是出版社最重要的工作
Photo Credit:光磊國際版權公司

【2018版權營】讓大眾接受他們原本以為自己沒興趣的書,是出版社最重要的工作

文/劉芷妤

歷年出版經紀與版權人才研習營都是深受各出版社編輯、版權人期待的一期一會,可以在台灣就認識來自世界各地的出版人,暢談各國文化、書市的差異,這是在兵荒馬亂的各國書展都難以做到的。

2018第六屆版權營,同樣邀來世界各地的出版人,他們有的是成功將手中的故事賣到全世界的版權代理,有的是買下台灣好書的外國編輯,他們聚在一起,究竟都聊什麼呢?

來自德國的Tim Jung是Arche/Atrium集團出版總監,也是近年買下陳浩基《13.67》、王定國《敵人的櫻花》與橫山秀夫《64》等書版權,在德國創下銷售佳績的重要推手;來自美國的新銳書探Kelly Farber,則是各國編輯的千里眼與順風耳,不僅協助將華文文學作品推薦給Tim Jung等各國編輯,更協助華文文學走向世界。

閱讀在德國

Tim Jung服務的Arche出版集團,最初是為了協助德國戰俘閱讀而成立的,Atrium這個1935年成立的品牌,則以小說為主。

2017年德國書市有72,499本新書,小說佔了31%,仍是主要閱讀類型;其中有9,890本翻譯書,多半譯自英文、法文、日文。此外,有7,856本德文作品譯為外文,包括中文、英文,以及西班牙文。數字看來亮眼,但德國出版業估計,與四年前相較,德國讀者人數已經從3,600萬人減為3,000萬人;這個六百萬人的差距,成為每個德國出版從業人員的警惕。

與許多國家的出版人一樣,德國出版人常將新媒體視為競爭者,想在讀者耗在臉書與IG的空隙當中,替閱讀掙得一席之地;但Tim認為不能如此片面地看待新媒體,例如一本書改編成影視或遊戲、經網路傳播之後,可能會影響書籍銷售,也可能是讓觀眾轉變成讀者的重要關鍵。Tim很誠實地認為,書籍與影視吸引人的基礎並不一樣,閱讀需要平靜下來、沒那麼刺激,但這也是閱讀獨特的價值;Tim始終堅信,「閱讀需要灌注情感,在快速變動的社會中,閱讀是帶來快樂的綠洲。」

成立國際推理小說部門

小說的出版量在全國出版量中佔了相當大的比例,推理又是小說當中的重要類型,每家書店裡都會有推理小說。Tim表示,「有位德國導演說,『犯罪推理的電影和小說,是了解世界最好的機制』;或許這句話不適於所有狀況,但我們出版的小說當中的確有這種例子,例如《13.67》。」

13.67》的英文譯名是《The Borrowed》,意即「借來的」,暗指本書故事背景「香港」具有非常特殊的「英國租借地」意義。但在德國,可能不是每個讀者都那麼清楚中國、英國與香港之間的關係,所以Tim與編輯討論,結合香港與主角的綽號,重新為書命名。書中的六個案子,其實也串連香港的命運,所以這本書一方面深具推理小說的娛樂性,一方面也凸顯了香港這個充滿故事的場景,德國讀者不需要讀大部頭的文獻資料,就能概括認識香港的史地人文。

Tim表示,「馬克.畢利漢是我最喜歡的推理小說家之一,他曾說最重要的就是提供讀者他們在意的、感動他們的角色,那麼讀者就會從第一頁開始充滿懸念與關切。」

除了充滿張力的角色,優秀的推理故事還能解釋社會脈絡;《13.67》如此,Tim預計在2019年出版的Ortwin Ramadan作品《Moses and the Ship of the Dead》也是如此。書中主角是個受過高等教育的警長、性格一絲不苟,永遠準時、有禮,規矩到幾乎無聊,但他在調查現場出現時非但沒有備受敬重,反倒常被不認識的工作人員當成雜工──因為他是個黑人。這本書以一個被習慣性忽略、輕視的黑人警長開啟故事,探案過程明快刺激,同時呈現沒麼暴力但卻真實存在的種族歧視。

又例如橫山秀夫的《64》,充滿各種德國人不容易接受的元素:書太厚、節奏太慢、太多異國(日本)名字⋯⋯但因為故事揭露當代日本社會現象,仍然大受歡迎,連續四個月佔據暢銷榜;書評認為這本書做到了其他推理小說做不到的事,亞洲推理小說甚至成為德國書店的流行。很多人問Tim,「什麼時候決定主打亞洲推理?」但實際上Tim並沒有做過這樣的決定。「不管出版什麼書,重點是我們了解自己要出版的書,而非一味追求流行。」Tim解釋,「讓社會大眾接受他們原本以為自己沒興趣的書,是出版社最重要的工作。」

清楚出版社的定位與價值,透過充滿熱情又理智冷靜的思考,才會知道該出什麼書、找什麼作者。在找書的過程中,「夥伴」非常重要,Tim強調,能夠與書探Kelly共事非常幸運──Tim會出版《64》,就是Kelly牽的線。

神秘書探:什麼都知道的Kelly

Kelly Farber解釋,用多數行業比較能夠理解的說法來講,「書探」就像是個諮詢顧問。

遍布世界各地,分散在各個時區與文化背景的編輯、出版社版權部門以及版權經紀公司,透過像Kelly這樣的書探變成彼此的客戶;書探們與客戶處於同一個時區、講同一種語言、理解當地市場,並且能夠為其他客戶分析趨勢變化。有些出版商會想知道其他城市或國家的電子書、有聲書市場成長狀況,與自己的國家比較,或像Tim這樣的客戶,則會提出特定的書籍需求;書探的工作,就是提供資訊,並且將供需雙方連結起來。除此之外,書探也會協助客戶競標,甚至依照自己對各地版權經紀人與市場的了解、比較彼此的出版品、主動替客戶找出新的需求。

書探需要花很時間和編輯聊天、詢問新消息、設法得知正在講電話那個編輯桌上擺的是哪本書。很多編輯也想知道書探對書的看法,所以會主動提供新書或書訊,書探對一本書的評價及好惡,既能成為購買版權時的指標,也能成為推銷版權時的參考。雖然媒體上有力的書評越來越少,但《紐約時報》之類媒體的書評仍有相當力道,一篇好書評,可以讓書的銷售起死回生;而在社群媒體當道的時代,有個吸引人的好封面,也相當重要。

大家總以為書探的工作就是一直讀書,其實書探花更多時間在打電話和回email上頭。要讀的書總是非常多、永遠讀不完,真能全部讀完的其實也不多;有的時候還得當機立斷、放棄一本不那麼好的書──Kelly表示,這也是工作之一。

Kelly認為,綜觀各國趨勢,讀者普遍歡迎高知名度作者、特殊養生飲食方式、特定政治立場的書籍。文學書籍越來越難銷售,但Kelly發現西班牙書市當中,文學與非文學的銷售佔比是二比一,這個發現令人振奮,或許雖然市場日漸蕭索,但文學仍未死亡,還有許多值得努力開發、介紹給世界的書。

【2018版權營】讓大眾接受他們原本以為自己沒興趣的書,是出版社最重要的工作
Photo Credit:光磊國際版權公司

編輯們在版權營談什麼?

  1. 【2018版權營】那個國家有超過40%的人每年讀超過十本書啊!
  2. 【2018版權營】國際出版場合裡最重要的能力之一:閒聊
  3. 【2018版權營】要有品味值得信任的朋友,還要一起吃火鍋──台德推理編輯對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