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評書青鳥】品牌與刊物的匯聚 Vol.1 風格篇:線上孵育實體的進程
文/華正函
「以2005年為分界,前後幾年奠定了我現在成為什麼樣的人,及做什麼樣的事。以前fashion對我來說就是像LV等集團式的精品,直到我踏入紐約一家選物店──ODIN,迎面襲來的木頭氣味使我印象深刻,那時候根本不知道自己嗅到的是木質調香氛。ODIN開啟了我對獨立品牌的綜合概念,它低調的生活風格提醒了我,身上的衣服沒必要遍佈著品牌Logo。」──《EVERYDAY OBJECT》總編輯Eric
從網路發跡,孵育出有溫度的實體雜誌,是《EVERYDAY OBJECT》與《KEEDAN》的共同特徵。由《EVERYDAY OBJECT》總編輯Eric、副總編MIffy,與《KEEDAN》總編輯Sam,為青鳥「品牌與刊物的匯聚」系列講座揭開序幕,三位對談以刊物為主軸,延伸至刊物的發展歷程與自身品牌的經營模式。
提及《KEEDAN》雜誌的出現,Sam說必須追溯至球鞋論壇「勘履者」。他將球鞋視為接觸不同生活風格的媒介,而非單純的收藏品,並透過網路傳遞自己對風格的所思所想。「即使捨棄論壇,轉變成紙本的形式,我的核心仍是文字與影像,也就是取得圖文二者間正確的比例,來呈現給對的受眾。看了影集《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後,讓我思索在滾滾不息的資訊浪潮裡,使我怦然心動的資訊是什麼。瀏覽網路時會動用到的只有一根手指頭,但閱讀紙本需要運用十隻手指,我想做真真切切、足以打動人心的媒體,而紙本正是最適合的媒介。」
Miffy分享說,常有讀者回饋EVERYDAY OBJECT感覺遙不可及,雖然網路所能觸及到的人數較多,但實體雜誌能傳遞出品牌溫度,且內容特別規劃了團隊成員簡介,盼藉此拉近與讀者之間的距離。「我們希望這本雜誌是個平面設計的作品,讀者閱讀完後,雜誌擺在書架上也能是個漂亮的擺設。」從Miffy的堅定語氣中可知,《EVERYDAY OBJECT》除了作為與讀者間的橋樑,更被賦予書籍陳列的設計意義,而這也是團隊堅持不賣雜誌封底廣告的原因。
「『有意義的生活風格』是EVERYDAY OBJECT的中心思想,我們企盼設計的物件都具有實用性,所有東西都能滲透各位的日常生活。EVERYDAY OBJECT不只是個媒體,而是個品牌,我要經營的是更全面、更廣的東西,把自身經驗貢獻給身邊的人,讓他們找到自己的風格,進而提升生活品質。」Eric說道,生活風格並非能一蹴可幾,需要大大小小的物件日積月累而成,而經營生活風格類媒體,也絕對不是拍好看的照片、寫漂亮的文字,如此膚淺之事。發掘物件對自己的意義,顧及實用價值的同時兼顧美觀,是EVERYDAY OBJECT自2013年創立迄今,持續奉行的圭臬。
「《EVERYDAY OBJECT》創刊之時,我們按著計算機,將印刷費除以預期賣出數量來決定雜誌定價,想說把印刷成本拿回來就好。」Miffy莞爾笑說,雜誌沒有虧本就有持續做下去的動力,而Eric也期盼未來能保持一年一刊的出刊頻率。他說,「如果真的對實體雜誌、內容產出有興趣,不妨就放手去做吧!網路媒體經營久了,難免會掉進數字的漩渦,你必須不斷想著如何增加文章觸及、點閱率。做雜誌不必設計吸睛的聳動標題,你可以全心全意講好一個故事。」
「一開始就往對的方向前進,你才有失誤的機會。」Sam以棒球比喻鼓勵臺下觀眾,人之所以會失誤,是因為往那顆球跑,懷有想接住球的迫切之情,若朝反方向則不會有失誤之果。實體雜誌的存在使Sam、Eric與Miffy有明確的方向前進,他們透過紙本雜誌開啟與讀者的對話、傳遞品牌理念與價值,藉此作為他們在歷史洪流中立足的證明,在我們被網路龐大資訊淹沒的現今,他們選擇了一條人煙稀少的小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