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E書】我們與惡的距離、與戲的距離,以及與自己的距離。
Photo Credit: 我們與惡的距離 The World Between Us 官方頻道

【一週E書】我們與惡的距離、與戲的距離,以及與自己的距離。

文/犁客

公視影集《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約是近期引起最多討論的影集,而且令人開心的是,多數討論不再是被有意無意扔出來的明星緋聞,而是與劇情內容及故事主題有關的思索,因為這部影集直視一直存在於我們社會當中、生活當中的重要議題:我們怎麼看待「惡」?

這個議題可以延伸出許多不同面向的討論,每個面向都相當切身、實際,而先前的戲劇節目卻鮮少(不是沒有,但數量較少)觸及,原因可能是這些面向不容易討論處理,也可能是播放平臺及出資方認為觀眾不會對這些議題感興趣──很明顯,這些人想錯了。

不過我們這回要聊的不是這個。

有個論點認為:「只要有好導演、好編劇,就會有好戲」,這話聽起來合理,其實不然。

一部戲劇──無論是硬體構成極簡的實驗小劇場還是成本上億美金的好萊塢商業片──的構成,就算不談投資者發行商等等產業鏈裡的各個環節,單看「戲劇」本身的組成,編劇及導演當然是故事相當要緊的核心(很多時候,編劇可能是故事真正的源頭),但沒有燈光、攝影、場景組道具組化妝師剪接師等人,戲是做不起來的;就算把這些全部簡化成由「導演、編劇」概括稱之的幕後製作人員,也不能完全抹殺在幕前的演員表現。有些編導自認為可以把演員當成道具或工具,但事實上,演員的確會對戲的成品有所影響。

而對戲劇而言,觀眾對故事的理解及感想,其實最直接的來源,就是演員的表現。

那麼,在演員加入之前、戲劇還沒變成觀眾眼中那個長相之前,是什麼模樣?演員加入之後、戲劇完成之後,與編劇原來的想像又有什麼不同?

自己看戲、閱讀相關幕前幕後人員的訪談,可以透過戲劇成果及訪談內容的對照,了解一些製作中的轉變與集體創作過程;而閱讀劇本,可以更進一步貼近編劇創作的原初,以及發現導演與演員在將文學轉化成肢體表演畫面時,下了哪些功夫。

以一部內容紮實的影集來觀察這些,再合適不過。

是。這回聊的,其實是《我們與惡的距離:創作全見:完整十集劇本&幕後導讀訪談記事》。

思考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戲的距離,其實,也就在思考我們與自己的距離。

▶▶看看最新上架的電子書!

每週電子書最新訊息:

  1. 【一週E書】胖子坐飛機應該付兩人份的機票錢嗎?
  2. 【一週E書】為什麼買了工作術的書仍然沒法子做好工作?
  3. 【一週E書】他到台灣來,你該認識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