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E書】讀完後腦袋會忽然出現「天啊我居然讀到這種了不起的東西」的感覺
Photo Credit: Pixabay

【一週E書】讀完後腦袋會忽然出現「天啊我居然讀到這種了不起的東西」的感覺

文/犁客

1942年,有個喜歡讀科幻小說也自己嘗試寫科幻小說的美國青年,在前往拜訪科幻雜誌編輯的路上,想到一個天馬行空的點子。這個青年才二十出頭,但已經讀完了十八世紀英國學者愛德華.吉朋堂堂六大卷的近代歷史鉅作《羅馬帝國衰亡史》;青年想要寫一個發生在遙遠未來、遙遠星球上的科幻故事,但應用他讀《羅馬帝國衰亡史》的心得。和編輯討論之後,青年回家快快地寫了一個短篇,在雜誌上發表,並且撰寫續作。

從1942年到1950年,雜誌陸續刊載了八個相關短篇故事,而雜誌讀者持續被這些短篇簡單易讀的流暢文字及宏大到令人屏息的歷史視野所震懾。1951年,這系列的前四個短篇集結出版──這是這個系列的第一本書,在往後的數十年間,這名青年所描寫的宇宙,還會加入許多故事、繼續擴大。

這名青年,是俄裔美籍的艾西莫夫;這本小說,叫《基地》。

基地》這個書名聽起來很平淡,感覺不會有滋滋叫的光劍戰鬥或者咻咻碰的星艦追逐,而且內容簡介聽起來似乎也有點沒勁──發展出一門怪學問的學者預測銀河帝國將要崩解,人類文明會進入黑暗期,所以請銀河帝國的皇帝出點經費,讓他在邊陲行星建立一個保存文明的「基地」,如此能將黑暗期從三萬年縮短到一千年。

呃,OK好。

但這個看起來完全不熱血的設定,展開的故事卻完全出乎意外:剛提到的「怪學問」叫「心理史學」,不但展現預測功能(而且聽起來完全合理)、甚至暗藏決定未來的力量;文明進入黑暗期之後,過去的科學變成接近魔法的存在;而在文明重新發展的過程當中,宗教、商業等等力量輪番成為人類信仰的中心、引領進步或誘發爭戰,這根本不是發生在架空未來的虛構故事,而是發生在現今台灣的政治現實啊!

等等。艾西莫夫當然沒觀察到台灣現況。他過世快三十年了。

基地》當中的文明發展脈絡主要來自《羅馬帝國衰亡史》,而事實上,不管哪個國家,人類文明發展大抵依循相當類似的脈絡,重複犯錯的蠢事也相似得令人頭皮發麻。艾西莫夫的厲害之處,在於用一種舉重若輕的敘事方式,用短篇輕鬆地呈現大史詩,一方面沒減少科幻作品當中的想像力,另一方面也沒離開從真實歷史及人類社會中獲得的重要教訓。

綜觀奇幻/科幻領域,「基地」系列是個特殊的存在。它講的是虛構未來,但其實是人類的過去和現代;它講的是由群眾決定的大塊歷史,但其實與個人抉擇息息相關;它出乎意外地易讀,但在讀完之後腦袋裡會忽然出現「天啊我居然讀到這種了不起的東西」轟地一聲炸開的感覺。

而當現實的種種近乎瘋狂,閱讀「基地」系列,或許正是讓自己踏出黑暗、看清物事的方法。

▶▶看看最新上架的電子書!

每週電子書最新訊息:

  1. 【一週E書】令江湖人士魂縈夢繫的「那個版本」金庸全集,重現武林!
  2. 【一週E書】我們與惡的距離、與戲的距離,以及與自己的距離。
  3. 【一週E書】胖子坐飛機應該付兩人份的機票錢嗎?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