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果子離群索書】與其成天罵爛媒體,不如多鼓勵好媒體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媒體亂象,現象五花八門,原因錯綜複雜。腦子一閃便想起很多令人哭笑不得、搖頭嘆息的荒誕報導,許多粗糙甚至於粗暴的新聞處理手法,真要探究,光是維基百科條文「臺灣媒體亂象」所收,即看得人眼花撩亂。
臺灣媒體亂象如毒瘤,割不斷,理還亂,有的人憂心忡忡,有的人痛心疾首,有的當酸民發砲,嘲諷媒體,奚落記者,有的尋求出路,尋找桃花源。
媒體亂象與網路興起有關。原本期待網路的自由與分眾解構傳統媒體,卻助長了亂象。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媒體?媒體有無可能自律?我們如何選擇媒體觀覽?如何抵制、改變不良媒體?媒體問題盤根錯節解不解得開?傳統媒體如何在數位時代中轉型且永續經營?無論是媒體人或觀眾,一想到此,都一臉茫然,因此,長懷憂心與好奇心,想知道後來會如何發展,出口在哪裡?
透過評論、觀察者所發表的報告,我們彷彿看到一點光,又隱約覺得光點隨時會熄滅。一邊閱讀,一邊思考,心情百轉。今年初出版的《新聞不死,只是很喘——媒體數位轉型的中年危機》也是其中一本。作者黃哲斌以論述與案例,點出問題關鍵,提出可能的答案。
「與其咀咒黑暗,不如點亮蠟燭」,這句話雖然被用到浮濫,說明此書主旨卻沒有比它更貼切的了。媒體亂象已無須多言,閱聽大眾清清楚楚。黃哲斌也寫過,或說,他成為知名作者前還是記者的時候,即因揭發所屬報社業配之弊而受矚目。在臉書當紅之際,他離開臉書且撰寫多篇文章解釋緣由。離開報社並未讓他失業餓死,離開臉書後他不致資訊封閉,他成為自由寫作者,眼界更寬更遠。
《新聞不死,只是很喘》主要著力點,一如副題,以數位時代媒體的轉型為主題,談論傳統媒體、新興媒體面臨的困境轉型與求生脫困之道,如鐵達尼撞到冰山的媒體便不在討論之列。
黃哲斌面對媒體亂象的態度是,與其批判嘲弄,不如鼓勵更多優良媒體與媒體工作者。因此他寫下值得被看見的新聞故事,寫它們的成功與失敗,果斷與猶疑,堅持與妥協,以及堅強與脆弱。
時代變動太大,吾人以文字接收新聞的管道,早已從派報社、信箱、書報架轉移到電光火石的電腦、手機,機動、迅捷、個人而零碎。此書首輯即以《紐約時報》、《經濟學人》、《金融時報》等老牌媒體為例,寫它們未雨綢繆、看出趨勢,卻無成功前例可循,只好一路摸索、跌撞、修正的經驗。(更近完整的例子可參考免費電子書《天下雜誌數位轉型報告》)
最精采的篇章,個人認為是輯三「數位媒體時代九大關鍵詞」。所論都是和大眾切身的問題。我們不管透過什麼管道,還是以新聞報導與世界連結,與社會對話。一、二輯固然作者發揮敘述流暢、分析扼要的寫作強項,但畢竟所引介的媒體,幾乎來自歐美 (本書國外案例居多,凡十六個,至於五個本土案例,主要收在輯四),一般讀者不大會接觸到這些洋文報紙,且新舊媒體的改革、轉型、脫困或浮沉,與閱聽大眾的生活經驗距離較遠,雖然讀這些媒體經營個案,就像商戰書所例舉的企業故事,非常有趣,然而輯三主題,包括假新聞氾濫、即時新聞浮濫、同溫層造成的形勢誤判等等,更是吾輩關心的話題。
例如假新聞。當新聞媒體隨之起舞,當社群網路提供燎原星火助燃的草原,讓製造者惡意或無心,釋放錯誤訊息,或擾亂視聽,或促使人心大亂,或得到虛榮,假資訊製造者化身為媒體操控者,躲在背後狂笑。黃哲斌一一分析假新聞的定義、發展、操作手法、目的、反制之道,多角觀察,十分精闢。
書中不可免的,好幾篇針對臉書。面對這黑洞般吞噬媒體的網路怪物,媒體如何與之合縱連橫,最後如何逃脫,相關論述散見於多篇文字,串連起來,也讓讀者瞭解到,從臉書看天下有如以井窺天的危險。其中一篇談到,以新聞信的形式,「從臉書客場打回自家主場」的作法,不但可供媒體人參考,對於在網路發表文字且希望獲得回應的網友也頗有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