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讀四十幾本書、每本寫三千到一萬字心得,只是剛好而已──專訪七月店長黃欽勇

每年讀四十幾本書、每本寫三千到一萬字心得,只是剛好而已──專訪七月店長黃欽勇

文/犁客

「我一年讀四十幾本書,每本都寫三千到一萬字的感想;喔,」黃欽勇補充,「這些還不包括工作上要讀的資料和公司產出的報告。」

黃欽勇是科技專業媒體《電子時報》(DIGITIMES)的創辦人及社長,是個資歷超過三十年的產業分析師,是個慣於沉浸在知識裡的人,是個出生在書香門第的孩子──「我的祖父是位詩人,和蔣渭水一樣是台灣文化協會的成員,所以家裡藏書很多,有不少線裝書,也很早就開始訂報,像《徵信新聞報》,很多人不知道這份報紙,那是《中國時報》的前身;」黃欽勇說,「我小時候是從讀報紙開始識字的。」

雖然自小就慣於與文字相處,不過黃欽勇自承年輕時並不是個愛讀書的人,直到進入研究機構,才發現不妙。

「七、八零年代台灣企業一開始大部分都靠自己胡亂摸索,那時李國鼎資政想要有系統地為台灣產業提供研究報告,成立資訊市場情報中心(MIC),找二十個年輕人,訓練我們做產業分析;」黃欽勇說,「那時一方面從外面引進方法,又和優秀的人一起工作,是很棒的學習環境。這是兩年的計劃,我是一年九個月的時候才去,所以只參與到最後幾個月,開始工作的前半年,我都沒開口發言講話。」

沒有網際網路、資訊流通不若現今的當時,企業經營者的確會打電話去資策會詢問與產業相關的狀況;台灣經濟起飛了,黃欽勇對產業研究與分析的資訊處理工作也熟練了。「我這個人多少有點好強,除了多發問之外,為了順利工作、跟上團隊進度,我也開始多讀書。」黃欽勇升遷很快,三年多之後,他開始帶領最大的研究團隊,五年多之後,他成了副主任。

而一開始為了工作需要而進行的大量閱讀,開始出現了別的樂趣。

從閱讀歷史去理解及推測

「科技、趨勢和管理的書當然得讀,這和我的專業有關,和經營公司也有關;」黃欽勇說,「但我對一個地區、社會或國家為什麼會變成現在的樣貌、發展出這樣的產業形態,也很有興趣。」

黃欽勇大多選擇從十四、五世紀左右的歷史資料開始,讀得越多,越會發現許多事件之間交互影響與發展的關係。「例如我負責研究韓國,會好奇為什麼他們這麼討厭日本,然後讀到原來這和1592年豐臣秀吉出兵侵略朝鮮有關,後來十九世紀明治維新,日本又向朝鮮出兵,那時日本比中國和朝鮮更早學到西方的科技,所以比周圍國家都強。」黃欽勇解釋,「那日本只有科學進化嗎?其實他的文學也很強,從這個角度去看,會發現那是整個社會的進化,不是只有科學。例如京都人口有一百四十七萬,有一千九百八十家企業的經營歷史超過百年,其中有兩家超過千年;全日本有二十七個人拿過諾貝爾獎,其中十八個人與京都有關,有的是京都大學畢業,有的在京都的企業工作。一百四十七萬人,比台北市少一百多萬人口的京都市,為什麼有這麼多諾貝爾獎、文學科學都有?」

閱讀獲得的資訊會指出新的閱讀方向,而在從歷史、教育等等面向去理解一個地方之後,除了讚美之外,也可以回頭審視自己所處的地區或社會,可能有哪些可以補足的部分;再者了解物事成形的歷史,就能夠推測未來可能推進的方向。

「我認為閱讀是種浸潤式的享受,」黃欽勇說,「這些知識讓我愉快,也讓我開始組成自己的歷史觀和國際觀。」這些透過大量、跨類型閱讀而累積形成的觀念,讓黃欽勇養成了很好的思考習慣,「你怎麼向一個半導體公司的老闆分析半導體?那是他的專業啊!所以當一個產業分析師,必須講出一個對方本來不一定理解,但可以接受的道理。而如果沒有知識、經驗和國際觀,就很難做到這件事。」

從不同領域完整自己的知識體系

黃欽勇住過美國、住過韓國,旅遊到訪的國家城市不計其數,黃欽勇認為,閱讀有助於以不同角度理解其他國家的文化背景及知識,旅遊則能夠實際驗證。況且,有時在異地,會有意想不到的閱讀際遇。

「有次在印度,我請人帶我去德里最大的書店,在那裡找到一本書叫《The Himalayan Face-off》,講了與中國、印度及尼泊爾邊界麥克馬洪線有關的歷史,這三個國家為了麥克馬洪線談判過很多次,書中提到,中國和尼泊爾就談了八十六次──這是什麼意思?」黃欽勇說明,「尼泊爾是個小國家,中國不會派最重要層級的官員去談,也就是說,他們會派年輕的外交人員去,當成談判的磨練和累積經驗。」

從不同領域的閱讀當中,黃欽勇能夠找到補齊自己歷史觀及國際觀的資訊,將其整編進入自己的知識體系中,讓自己的知識體系日漸完足豐富。「而且,閱讀會讓你在面對新事物時有很好的聯想力,」黃欽勇補充,「旅行的時候,獲得的樂趣也比別人多更多,因為你看到的不會只是風景和觀光景點,還有背後的故事。」

每年讀四十幾本書、每本書做筆記的習慣,年輕時不喜歡讀書的黃欽勇已經不知不覺持續了二、三十年。「我覺得一直學到我不知道的事情,是很愉快的。有一年過年我回老家,大年初一,早上五點多起床,就開始讀書;」黃欽勇笑著說,「我母親看到了,搖搖頭嘆了口氣,覺得我從前都不讀書,現在這樣大概是剛好而已。」

►►快去參觀黃欽勇的【店長選書】!

科技與人文同樣要緊:

  1. 【朱家安不要偷懶了】「科學素養」並不是擁有豐富的科學知識,而是⋯⋯?
  2. 我們科技公司之前海外派駐幹部從來沒用過人文學科的人,可以告訴我們為什麼要錄用你嗎?
  3. 為何西方科技業老闆越來越有意願僱用人文科系畢業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