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週E書】像一部讓人目不轉睛的精采驚悚片
文/犁客
「把一群人放進一個獨立空間」是個設計故事時常用的基本設定。這設定之所以「基本」,在於它很好想像、所有讀者也都很熟悉──你搭公車和捷運的十來分鐘、逛大賣場補充零食和啤酒的半個鐘頭、進戲院看電影的兩個小時,感覺上都接近這樣的設定,或者有個更直接、時間持續更長的例子,就是你在學校裡讀書的那幾年。
這個獨立空間或許會有自己的規矩(例如要排隊結帳或遵守校規),在空間裡的人可能本來就彼此認識或互不相識。創作者會利用這些東西去製造某種衝突以推進情節,例如一群人在大賣場裡頭,結果外面起了大霧、霧裡還出現怪物,這群人該堅守大賣場、看賣場物資能撐多久算多久,還是設法外出求援、或至少看看世界變成什麼樣子?──這樣的設計發展下去,就是史蒂芬.金的《迷霧驚魂》。
《迷霧驚魂》裡的角色們自然有相互合作或相互猜忌的狀況,不過大致上無論是想突圍還是想自保,大家的焦點都是「要在外頭有怪物的狀況下存活」。最常運用「把一群人放進一個獨立空間」這個基本設定的故事,角色們想的常常更直接一點,是「怎麼在這群人裡活下來?」
因為最常運用這個基本設定的故事,或許是古典推理小說。
不管是海上的孤島、暴風雨中的山莊,還是無人上下的列車,身處這些獨立空間的角色接連面對死亡,表示凶手正是同一個獨立空間裡的某個人或某些人。古典推理創作者喜歡把場景設定在獨立空間有幾個原因,一是古典推理常有「創作者/書中偵探」與「讀者」之間智力較勁的味道,受限的空間和角色數量,對詭計的執行及犯行的推理而言都比較方便;二是「偵探、凶手和受害者」全都被限縮在同一個空間裡,也會增加情緒張力,受害者不知道自己會被誰殺掉、什麼時候被殺掉,甚至不知道為什麼會被殺掉;而偵探在故事的前半段,則得眼睜睜地看著屍體數量越來越多──克莉絲蒂的《一個都不留》和《東方快車謀殺案》是這類故事裡永遠的經典。
或者,有些創作者不需要一直製造屍體,也能營造出情緒飽滿的驚悚感受。
一個正要開車越過山區趕回老家的大學女生──她離家去學校住宿前與母親有過爭吵,但現在母親面對生死攸關的手術,她很擔心自己趕不回去的話,心裡會留下一輩子的遺憾。大學女生在山區遇到大雪,被困在一個偏遠的休息站,一同被困在那裡的,還有四個陌生人。因為大雪之故,收音機大多時間聽不到什麼,手機也沒有訊號。大學女生在休息站外試著傳訊息的時候,驚駭地發現:停車場有部車裡,囚著一個小女孩。
那部車一定屬於四個陌生人的其中一個,也就是說,這四人當中有一人是兒童綁架犯──但,是哪一個?不能直接問、不能表露出自己發現小女孩的跡象,因為如果綁架犯有武器的話,這些都會讓自己與其他人陷入危險;但大雪之中把小女孩留在戶外車裡也同樣危險,小女孩可能會凍死,自己就成了見死不救的混蛋──這些思緒讓大學女生心煩意亂,可是聯絡不上警察,救援要幾個小時後才能趕到,她該怎麼辦?
《無處可逃》,講的是這樣的故事。
雖然帶著推理成分,但《無處可逃》更接近讓人目不轉睛的精采驚悚片,每回你覺得這個大學女生無法可想了,作者就會讓她意外但合理地闖出一個新的方向,而每回你覺得「耶幹得好啊」的下一瞬間,又會有轉折直接撞來。
而且,這個故事的結局出乎意外。
「把一群人放進一個獨立空間」是個設計故事時常用的基本設定。
但有的創作者就是能用這麼基本的東西,讓你享受到不同的樂趣。
▶▶看看最新上架的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