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安不要偷懶了】沒稿費但有額外好處?平台和作者該思考的是⋯⋯
Photo Credit: Unsplash

沒稿費但有額外好處?平台和作者該思考的是⋯⋯

利申:這個平台有給我稿費。

這時代,生產和發佈內容是一筆生意,有機會賺錢,最顯著但不道德的例子是:新聞媒體為了創造聳動的內容,往往不惜作假、自導自演。這個例子也告訴我們,創造內容需要代價。

傳統上,內容的常見代價是錢,出版社用錢換文字,演講的邀約單位用錢換話語。然而,有些人試圖用其他代價換內容,他們跟作者說,雖然沒有稿費和講師費,但是我們可以給你舞台讓你曝光、給你建議協助你成長。這篇文章討論這種做法有哪些問題和考量。

常見論點:分配原則VS額外好處

你讀的許多網路文章來自作者的無償勞動,特別是內容農場和轉載平台上那些。你參加各種TEDx,講者風光登場,但其實依照TEDx的慣例沒拿講師費。有些人認為這樣有道德問題,常見的論點是:

分配原則
如果你用作者勞務產出的內容得到好處,這些好處應該要盡量符合比例回饋給作者。

內容為王,內容網站可以賺廣告費、用內容流量宣傳產品和活動,而如果講座的主辦單位願意,也可以收費。「分配原則」的支持者認為,這些金錢上的好處多少應該分給內容作者,否則不公平。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支持者同時認為分配原則有使用限制:

公益
如果平台沒有獲得經濟利益,例如網站不營利、活動不收費,有些人認為無償合作就比較無所謂。不過「怎樣算是經濟利益」、「非經濟利益(如名氣和形象)該否列入考量」都有討論空間。

特約
有些人認為分配原則主要適用於於特地為了發表在平台而產出的內容。並非所有無償內容都是特地為了平台而產出。假設我在臉書發表文章,某平台來詢問轉載,即使我同意無償轉載,這篇文章也不能算是為了發表在該平台而寫。有些人認為,在這種情況下,無償合作比較無所謂,因為作者並沒有為了平台額外付出多少勞務。

相對的,有些人支持「無償合作」的自由,當事人願打願挨,路人沒立場說嘴。這種人可能會進一步指出,可以交換的好處不只有金錢,作者和講者沒付錢給平台,卻依然有資格要求好處,這就是最好的證明。

問題在於,若可以交換的好處不只有金錢,那還有什麼?最常被討論的「額外好處」,大概有:

曝光
在平台發表文章或演講,比起自行發表,有更多人看。

教育
平台提供文章和演講的內容、技巧諮詢,讓你更厲害。

社群
平台引介作者給相關讀者社群和作者社群。作者可以從讀者社群得到反餽和支持,從作者社群得到專業意見和交流。

「額外好處」如何衡量?

上面這樣攤開來看,平台能提供多少好處,就更容易評估,我們可以問類似下面這些問題:

  • 平台增加多少額外曝光?這些曝光會回到作者身上嗎?追蹤或訂閱會回到作者身上嗎?
  • 平台給的相關教育品質如何?
  • 平台提供怎樣的讀者╱作者社群?

可以確定的是,有些平台表現得很不錯。2012~2014年間,我在泛科學無償寫作,並參與TEDx成大。泛科學的編輯給我很好的文章諮詢。TEDx成大的團隊協助我設計出第一個可以重複使用的哲學短講,這個短講成為我後來哲學演講的常見部分,幾年來應該用了超過一百次,直到2017之後,才被其他我覺得更好用的課程取代。我能長成獨當一面的作家和講者,這兩平台的合作經驗相當重要,他們對我的幫助,若換算成新台幣,遠超過稿費和講師費的一般行情。

創作者應該想:「額外好處」很難值得

我同意,理論上平台有可能提供夠多的額外好處,讓無償寫作或演講划算,而且真的有一些平台做得到。然而不能不說的是:

  1. 有些平台做不到。例如:用增加曝光吸引作者,但增加的是平台本身的曝光;說會指點你文章,但最多就是幫你挑錯字;宣稱能提供社群經營和交流,但其實幾近空話。
  2. 與稿費和講師費不同,作者洽談合作時,往往難以評估上述「額外好處」到底能落實多少。
  3. 這些額外好處和「無償」往往有負相關,願意花錢買文章的平台,通常更願意花費編輯專業協助作者完善文筆,這也是我從目前長期合作的專欄平台獲得的常態協助。
  4. 小說家朱宥勳指出,寫作者往往低估自己能爭取到的稿費,因此不敢開口。這也符合我對其他創作人的觀察。考慮到這一點,新手作者應該更小心那些「我給你曝光」、「我給你舞台」、「新人無償多練練是正常的」的說法。
  5. 當然,對新手作者來說,文章能上有頭有臉的平台,心靈上是很大的鼓勵,但這也增加了平台免費得到文章的本錢。作者可以評估:這個平台真的對你的事業有幫助嗎?還是說它只是把你跟其他沒沒無名的人一起放在「名人專欄」,看起來虛榮而已?海苔熊在這篇文章裡整理了一些可以讓作者心情好的編輯話術,大家可以參考警惕。

上述這些考量,都是作者在考慮「沒錢,但是有額外好處」提案時可以想想的。

平台應該想:作者是工具還是夥伴?

反過來說,上述考量也是致力於和作者互惠的平台方可以具體努力的方向。

例如,內容網站有給作者足夠高調的曝光嗎?有沒有作者個人頁面,並附上外部連結到可以追蹤的作者網站?在宣傳時是否強調作者的名字和獨特性?編輯是和作者合作產出好內容,還是說其實可以被上稿程式取代?平台提供的「社群」對作者來說真有意義嗎?

就算真的無法給稿費,平台也一樣有很多方法,可以把作者當成夥伴而不僅僅只是工具。若想要和作者長期合作、共同成長,上面這些問題值得考慮。

此外,若有心經營內容,我也認為說,縱使稿費成本浩大,但對策展來說健康,它逼迫編輯選擇值得買的內容,讓你的網站樣態離內容農場更遠。

互惠成長才是長久之道

最後我想提醒大家,上述好處的價值如何,倚賴背景環境。例如,在十年前社群媒體還不興起的時候,新手要經營自媒體,門檻和陣痛期都比現在高,在那個時候,來自自帶流量平台的曝光,就比現在有幫助。又例如,假設大眾寫作和演講的教育訓練是稀缺資源,在大學修不到相關課程,要花很多錢去外面上課才能得到專業講師幫助,那若平台願意提供這類服務,會很有吸引力。

當然,如果你堅持「平台作者願打願挨,不干其他人的事」,上述顧慮對你可能來說都沒說服力,畢竟若作者願意在無償且沒有任何好處的情況下供稿,我們也不能說什麼。然而,就算在這種情況下,除非你認為好內容已經夠多了,讀都讀不完,否則,我認為依然有一件值得顧慮的事情:「怎樣的環境能鼓勵更多人繼續創作出有趣的內容讓大家享受?」答案顯然不會是那種多數創作者習慣於完全無償提供內容的環境。

如果作者慣於無償提供內容,低估了自己的創作能營利的程度,我們這些讀者可能在幾年內得到免費內容,卻失去幾年後潛在的偉大創作者。

*這篇文章受惠於朱宥勳、陸子鈞、劉晨志的論點,感謝他們。感謝 pingtallPTK、Siuon Chan、Ching-Ray Chen 和蔡如雅給本文初稿的諮詢建議。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談錢傷感情:

  1. 讀者不付費、出書版稅低,書寫者都靠什麼過生活呢?
  2. 奇妙,而且哀傷。書的價錢
  3. 律師看法:出版社、作者與著作授權──從《翻譯者》著作權糾紛,我們能學到什麼?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