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週E書】那個和傳奇越獄犯變成忘年之交的孩子
文/犁客
曾經聽過一個論點,指稱小說當中的「青少年成長情節」對成年人而言頗無聊。
因為許多物事或經歷在我們年紀尚輕的時候看起來神奇,但長大後就沒了那層奇妙色彩──這當然是因為我們在成長之間心境改變了、不再像年幼時那般對世界充滿奇想,但,大家實際點吧,這也是因為很多物事或經歷的確很平常,沒什麼神奇之處。
而「青少年成長情節」裡有很多寫的就是這些人生「轉大人」之前與之後時刻的情節,既然成年人覺得那些物事或經歷稀鬆平常,那麼「青少年成長小說」讀然也自然就無聊了。
這說法聽起來雖然頗殺風景,但好像也不能說沒有道理。不過事實上,這個說法忽略了兩件事。
第一,成年人閱讀「青少年成長情節」的時候,大抵不是為了得知某些成長歷程可能獲得的想法或啟發、心理或生理的轉變──大多數的成年人都知道那些,我們已經自己體驗過了,也都明明白白地看著當年的奇妙色彩褪去之後、那些物事與經歷從神奇變為日常。
但那個曾經擁有神奇感受的自己還存在著。小說情節會讓我們年齡逆流,回到當年那個時刻,重新品嚐那段時期的感受──或許是讓自己用已經遺忘許久的角度重新看看眼前的世,或許只是單純再次體會悸動。
如同在某個夜裡喝最後一口酒時忽然嚐到當年偷喝父親那瓶高梁時的鮮辣,如同在某個早晨睜開眼睛時忽然想起多年沒再聯絡那人脣角的淺笑。
第二,「青少年成長情節」可能出現在許多小說類型當中,而這些小說不見得一定是平平穩穩長大的故事。它可能有奇幻恐怖的情節,可能有科幻反抗的精神;除了內容可能是令人目不暇給的類型大雜燴之外,也別以為寫出這些小說、照片上看起來笑容溫暖的作者,就一定是些一路順遂的人生勝利組。
例如《吞下宇宙的男孩》作者川特.戴爾頓。
戴爾頓是個知名記者及編劇,《吞下宇宙的男孩》是他的第一本小說作品,帶有自傳性質,講述一個在澳洲男孩的成長故事──這本書一出版就屢獲大獎,也被歸類在「成長小說」,所以想起來似乎就是本「想像中充滿典型青少年成長情節」的小說。
《吞下宇宙的男孩》的確充滿典型青少年成長情節,但卻也處處出乎意外。
一是主角的成長經過不怎麼尋常──並不是說故事裡有什麼超現實的設定,但是一個生長在移民及貧民區的十多歲孩子和傳奇越獄犯變成忘年之交、自己決定要當毒販賺錢之類情節,委實不是尋常人都會有的成長歷程;二是戴爾頓的文字既現實又充滿詩意,一如我們青年時期看待一切的心態,以為自己什麼都了解了、什麼都看透了,但真正面對時發現什麼都與自己以為的不同。
這是閱讀《吞下宇宙的男孩》奇妙之處。
我們會發現,無論哪個階級、哪個族群,成長過程當中我們總有些共同的什麼,一講起來就會召出自己的回憶;我們同時也會發現,世界,甚至我們自己,仍有許多我們也不夠明白的潛力,所謂成長,或許只是我們替懶得嘗試找來的其中一個籍口。
只要願意,我們其實能夠吞下宇宙。
▶▶看看最新上架的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