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權營】從紙本走向銀幕:文學改編影視的幕後花絮
Photo Credit: 光磊國際

【2019版權營】從紙本走向銀幕:文學改編影視的幕後花絮

文/愛麗絲

從《靈界的譯者》改編的 HBO 影集《通靈少女》,在地味濃厚的《花甲男孩轉大人》、到近期掀起討論熱潮的《我們不能是朋友》、和劇場女神謝盈萱完美詮釋的《俗女養成記》,多部文學作品改編影視叫好又叫座,也讓人期待未來有更多好故事能走向銀幕。9月26日下雨的夜晚,在今年度的版權營正式登場前,光磊國際版權創辦人譚光磊、導演高炳權與彼此影業製片人劉宛玲,齊聚在閱樂書店,談談從紙本走向螢幕:文學改編影視的幕後花絮。

好友推薦、牽線的版權交易與影視化

做這一行有信得過的朋友很重要啊!」從事版權代理多年,光磊國際版權創辦人譚光磊從陳浩基的暢銷作品《13.67》談起,一開始注意到這本書,是來自好友冬陽的推薦,譚光磊讀完後驚為天人,在自己的 FB 寫了這本書,也因此被其中一位 FB 好友注意到,「後來他跟我說,有導演對這本書很有興趣,」後來,買下《13.67》電影版權的,是香港導演王家衛。

而由好友推薦、牽線而成的影視版權交易還不只這一樁。

陳楸帆的《荒潮》同樣是令譚光磊驚艷的科幻作品,起先也是在微博上看到大陸科幻界的朋友推薦,輾轉獲得書籍閱讀過後,譚光磊認為作者的文筆極佳,故事在未來的時空背景下,以垃圾回收作為切角,建構出自有的世界觀,也融入政治情況的影射,看得出作者本身熟悉西方傳統科幻的設定,「在中文的作品中可常有的問題,在於故事結構裡的因果關係不夠緊密與明確,」但在《荒潮》裡沒有這樣的問題,是一部在英語系國家也相當有潛力的新作,他便著手邀請翻譯《三體》的劉宇崑進行英譯。然而,這本書英文版出版過程卻是一波三折,歷經老牌編輯意外逝世、而後接手曾出版《三體》的編輯辭職、最後到了一位年輕編輯的手上,才讓資源到位、順利出版。

而在譚光磊剛著手《荒潮》英譯等事宜時,也接到一通國外製作公司打來的電話,詢問《荒潮》的故事內容,「當時我根本還沒有準備好用英文介紹這本書,所以只能支吾其詞,講得坑坑疤疤的。」譚光磊提到當時的情況,但他的描述顯然讓製作公司對這本書產生高度興趣,「後來對方說他們有一位中文的 reader,剛好要到台灣來,就讓我們約個時間看書稿。」而這也是譚光磊和彼此影業的製片人劉宛玲結識的經過。劉宛玲看過書稿後,同樣認為《荒潮》極具潛力,2015 年該作品也賣出電影版權予英國製作公司。

大學畢業後赴美國電影學院攻讀製片系藝術創作、如今是彼此影業製片人的劉宛玲,同樣提到朋友推薦的因緣。喬一樵的《山城畫蹤》,是她在譚光磊推薦下閱讀的作品,旅居法國的作者這本半自傳式的小說,描繪了愛情故事,也描繪出一般人陌生的藝術品交易世界。劉宛玲在2014年和導演班的同學先買下了電影版權,根據國外購買影視化版權的規則,可以在支付約10%~15%的款項後,有12到18個月的時間籌措資金、改編劇本。

當時受電影《寂寞拍賣師》的影響,劉宛玲希望能將單純的愛情故事加入懸疑、政商勾結、利益糾葛等元素。在 2016 年金馬創投中,劉宛玲在三天之內見了二十幾家公司,得到的反饋相當一致,故事本身是大眾化的,但藝術品交易的世界卻偏向文藝類型,這在需要明確觀眾定位的電影上是較為矛盾的。而後在一連串故事主軸修改、去除懸疑元素、修改原作中高度重合的人物設定、更換合作夥伴後,在 2017 年,決定將此作品改編為劇集而非電影,除了能有更完整的呈現,相較於電影,劇集也是更能預見投資回收效益的方式,目前也在如火如荼的籌備當中。

文學作品改編影視,如何神還原?

而在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又該如何立體呈現,成為在觀眾面前影視作品的人物?

近期熱播並即將完結的《用九柑仔店》,改編自阮光民的同名漫畫,講述都會年輕人返鄉接掌柑仔店的故事,作者先前作品《東華春理髮廳》同樣也曾改編影劇。

「我自己小時候住在深坑鄉下,幼稚園中班前都是由阿公帶大的,」導演高炳權和故事主角不謀而合的生命經驗,也讓他對這樣熟悉的故事內容和人情味相當喜歡。「未來柑仔店可能會消失,我們需要及時將故事說出來。」懷抱著保存記憶的使命感,高炳權參考影集《This Is Us》的概念,將柑仔店做為承攬兩代生命的交會點,在每一集中都交錯描述兩個世代的故事。

「就是做到一模一樣。」為了完美還原當時景象,高炳權和團隊針對劇中主要場景柑仔店四處勘景,最後選擇嘉義縣六腳鄉潭墘村的一處老屋,原本是木造結構的中藥行,在改建之下成為劇中經歷三次改建的柑仔店,橫跨六十年的時間軸。

選角部分,高炳權也力求神還原,主角張軒睿實際年齡比漫畫中的主角俊龍年輕,便在要求下增胖,演員侯彥西同樣為角色兩金增胖、還理了個大平頭,而女主角莫允雯除了在地學習,每每開拍前總是會提前到場景附近熟悉環境、聽取相關導覽。在眾人的努力下,《用九柑仔店》將漫畫作品改編成立體而真實的影劇,也讓人彷彿落進時光隧道,細細品味在主角們的生命故事。

如何選擇影視化的文學作品?

「其實就是自己在腦海裡演一遍啦,」回答聽眾針對如何選擇影視化的文學作品的提問,譚光磊笑著說道,「只是像我們的看法就會跟製作公司有點不一樣,我們覺得氣勢磅礴的場景,製作公司看到的就都是用實際的金錢堆起來的,」眾人哄堂大笑中,在版權代理、製片、導演等現場執行端各方合力下,文學改編影視,從紙本走向銀幕的黃金時代已然開啟。

延伸閱讀:

  • 其實我也常常幻想,沒有鬼的世間不知道會是什麼樣子?
  • 我想說給你們聽,關於小林村的眾多美好
  • 當年的寶貝女兒們,如今的自我感覺並不寶貝
  • 「我對於自己台語講得那麼溜,感到羞赧」
  • 「我們都有過這些際遇,只是做了不同的選擇」──專訪阿亞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