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週E書】史上第一本「圖像小說」的迎頭痛擊,一如命運
文/犁客
對於一個出生在二十世紀的人來說,二十一世紀最奇妙的事情之一可能是漫畫改編電影的大量出現,美國自然是大宗,日本也不少;其實如果九零年代在戲院看過電腦特效可以做出多神奇的畫面(記得《侏羅紀公園》嗎),大概不難想像漫畫裡的誇張華麗能夠在真人電影中精采重現,但真正神奇的,其實不是特效(雖然很多人可能覺得是)。
漫畫改編電影從前不是沒出現過,特效當然沒有現在眩目,但在那時也是令人掉下巴的尖端科技,那為什麼從前漫畫改編電影成功的例子沒有現在多?
所以,真正神奇的是這個:現在的漫畫改編電影,故事大多較好。
以往漫畫常被認為是給小孩子看的消遣讀物,就算電影公司已經想利用漫畫改編電影來賺粉絲的錢,他們也不會把粉絲想像得多有頭腦,所以就連大受好評的克里斯多夫.李維版《超人》,現在看起來劇情也很兒戲。但現在的漫畫改編電影在這方面做了很大的改進,當然還是有誇張、不符現實的部分(鋼鐵人那樣飛超過音速的話腦袋會被削掉),但在角色個性和情節轉折方面,做了更多使其合理的努力。
會有這種改變,與二十世紀八零年代美國漫畫遭遇的革命有關──看漫畫長大的孩子們已經成了漫畫編輯、編劇或繪者,他們認為漫畫可以承載更多內容、討論更深議題,他們認為,漫畫不見得一定是畫給小孩子看的。
另一方面,這種改變也與1978年的一本出版品有關。
這本書叫《與神的契約》,作者是威爾.埃斯納。埃斯納是從三零年代就開始發表作品的美國漫畫前輩,畫技純熟、分鏡靈活,整頁設計具有巧思,視覺上相當享受;埃斯納有自己的超級英雄角色、戰爭時期的暢銷作品,1988年成立、被稱為「漫畫界奧斯卡獎」的「埃斯納獎」,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不過,《與神的契約》裡沒有超級英雄、沒有戰爭場面,它是四篇短篇漫畫的合集,故事之間沒有明顯關聯,唯一有關的是主要角色居住或生活在紐約的「卓普西大道」──這條虛構的大道,其實是埃斯納年幼時、經濟大蕭條時代的紐約縮影,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擁擠著比鄰而居,彼此窺看著彼此的生活。這四個故事講述筆調輕快流暢,但情節會在出奇不意的時候揮出一記迎頭痛擊,一如命運。
埃斯納創作的《與神的契約》當然是漫畫,但閱讀起來的感覺像是某種筆法輕巧但主題深沉的高明短篇小說,它的故事講得深入立體,它的畫面構成是種藝術,但它並不擺出拒絕大家理解的姿態──它的形態是漫畫,最有親和力的說故事模式。
《與神的契約》被認為是第一本「圖像小說」。
這個詞目前還沒有最嚴格的定義,有人認為它只是換個名詞來講「漫畫」,但就算是這麼認為的人,也無法否認「圖像小說」是種選題更成人、更大膽、更暴力或殘酷,但也更溫柔與哀傷的漫畫。這樣的創作模式影響了後續的獨立漫畫及商業漫畫,使得超級英雄們在五彩誇張的制服之外,獲得利用超能力去反思、探索人性與世界黑暗的機會,也使得二十一世紀的超級英雄電影,找到與非漫畫迷產生共鳴的故事。
▶▶看看最新上架的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