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記得想陪小孩以及熱愛寫作的初衷,就會繼續寫下去──專訪管家琪
Photo Credit: 管家琪

只要記得想陪小孩以及熱愛寫作的初衷,就會繼續寫下去──專訪管家琪

文/犁客

「我認為一個天生的作家、真正的作家,不管做什麼,遲早都會回到寫作的道路;」管家琪說,「只是大家的機緣不同。」

管家琪從小作文成績就好,和很多類似的孩子一樣懷抱著作家夢,「因為父親調職的關係,我小學唸了三個學校,很喜歡寫信給同學,不過收到的回信很少,但總之我就是愛寫嘛;」管家琪道,「那時想當作家,但是還沒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所以對寫作其實沒什麼自信,不確定自己能不能寫。」

大學時期去上過寫作班、也很喜歡聽作家演講,大四的時候參加了當時省教育廳的少年小說徵文比賽,拿了佳作,覺得這名次有點不上不下。「拿了這個名次,我還是不知道自己到底能不能寫。」

所以,管家琪在找工作時想到一個折衷的方法。「去當記者吧。」管家琪說,「我那時是想,白天跑新聞,傍晚回到報社寫新聞稿和採訪稿,雖然不是作家,但也是文字工作嘛。」

回顧自己的記者生涯,管家琪認為對年輕人而言,傳播媒體是個不錯的就業選擇,可以提供許多讓年輕人面對各界名人的機會,但也愈來愈感覺到,自己的個性並不適合待在媒體行業。

1987年,管家琪成了母親,照顧孩子的時候,從孩子身上看到許多觸動創作的材料,尤其是在孩子四個月大的時候,因為快要長牙,口水流得很兇,一天回娘家,爸爸說起江蘇老家對這樣的孩子有個說法,叫做「口水龍」。「這個詞太有畫面了,我就寫了一篇三千字的故事,然後發現自己寫的是童話。」管家琪說,「《口水龍》發表之後,我一面持續創作,一面自修關於童話和兒童文學的知識,林良老師的《淺語的藝術》對我幫助很大。」

接下來的兩年多,管家琪一面繼續記者工作、一面創作兒童文學,「算是業餘的作家,因為不敢貿然辭掉當時收入很穩定的媒體工作;」管家琪解釋,「1991年五月底,那時老二剛剛半歲,主要還是想回家多陪陪小孩,然後也想開始專心的寫兒童文學,終於辭掉工作,結果同年7月,我的第一本短篇童話集就正好也出版了。從那時開始,我的生活就是在家帶小孩同時創作。」

關於作品量:三百本之後我就不算了

雖然自認個性不適合當記者,但記者訓練多少留下了一些影響。「美國作家傑克.倫敦說他會在家裡到處放紙筆,隨時想到點子就記下來,我覺得這個做法很好耶。」管家琪說,「而且因為我當記者時每天都得帶紙本,所以我從寫第一個故事開始,就隨身帶小本子和筆,一有想法就寫,這些年來我也寫完了不少小本子了。」

以管家琪驚人的作品數量而言,被她寫滿想法的小本子,數量肯定相當可觀,不過,「作品超過三百本之後我就不再去記也不再算了,哈;」管家琪笑得很豁達,「有些人總認為作品量大不一定是好事,應該寧缺毋濫,但我認為,能夠堅持著一直不斷的寫,這本身是很需要功力的,也有一定的意義。」

管家琪數量龐大的作品可以分成兩類,「一個是我的創作,以童話、小說為主,第二個是為小朋友所做的文字工作,像是經典改寫,或者是像目前正在進行的世界史,以及中華美食故事,做這些文字工作對我本身也是一種充電。」管家琪說明,「有些人對經典改寫有不同的看法,而我認為有必要讓孩子及早認識經典;挑出來改寫的經典當然不完全是我個人的選擇,也綜合了許多專業意見的考量。」

「兒童文學是一個尷尬的文學,儘管主要訴求的讀者對象是孩子,但是寫書的、編書的、評書的和買書的都是大人,這就造成很多的不協調,我心目中優秀的兒童文學,是要能夠把『兒童』以及『文學』這兩個關鍵詞做最好的融合,因為如果太兒童,文學性肯定不夠,太文學又往往接近不了孩子,」管家琪解釋,「另一方面,是兒童文學難以擺脫教育掛帥的形象,好像只要寫兒童文學,故事就一定要有某種教育意義。我從前對這種觀念相當排斥,不過現在倒沒那麼在意了;我覺得重點還是在於作者的處理手法,如果能做到寓教於樂,那麼就沒什麼不好。」

從管家琪與孩子的相處狀況,的確可以發現她在生活中貫徹了自己的理念。

不要拿親情當交換

管家琪認為學齡前是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黃金期,也是親子能夠共享共讀的最佳時期。「如果家長自己沒有閱讀習慣,卻想逼孩子養成閱讀習慣,那問題就大啦。」管家琪道,「不過我自己的經驗是,每個孩子真的都是不一樣的,比方說,同樣都是家裡有很多書,我自己當然也經常在看書,大兒子的確從小就有閱讀習慣,但小兒子就不是這樣,所以我就一直講故事給他聽,像有聲書那樣。我發現我講過的故事,他就比較有興趣去接觸那本書,然後他後來選讀的書,有些已經是我覺得太難、讀不下去的書了。或許每個孩子開竅的時間有早有晚吧。閱讀是理解一切的基礎,包括看到新資訊會比較注意細節,讓我們比較有判斷力;不過關於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父母親盡人事就是了,也不需要強求結果。」

這是管家琪的教養心得。「百分百接受小孩,不要拿親情當交換;不要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小孩,但一定要給一個大的框架,那就是是非標準,才不會變成溺愛。」如此一來,讓小孩順著天性發展,對小孩沒有要求,自然也就可以輕鬆相處,「家長也不要老說因為自己小時候如何如何,所以孩子就必須怎麼樣,那是你的人生,不要用它來要求孩子。而且,我認為親情也不是天生的,世上確實就是有人連自己的孩子也不愛,親人之間也是要講緣分的,」管家琪笑道,「我一直覺得只要我和小孩的關係好,這輩子就算成功了──畢竟我可是一個在高中就立志要當個好媽媽的人啊。幸運的是,我覺得我和孩子之間就是善緣,對此我真的經常心懷感恩。」

這套聽來有點「無為而治」的理念貫串管家琪的創作與教養,管家琪承認,當初辭掉記者工作時,親友大多不贊成,自己也沒想到後來能夠靠寫作為生,「我只是喜歡寫,是為了寫而寫,結果超乎預期,算是天公疼憨人吧。」管家琪道,「我寫了快三十年,當然不可能沒有挫折,或是不曾碰到過困難,但只要記得自己當初想要多陪小孩以及想要寫作的初衷,就會繼續一直寫下去。」

管家琪認為,「天生的作家、真正的作家」無論人生際遇如何,終會回來面對寫作,而在不知不覺間,管家琪以自己的心境補充了箇中因由。

「我倒也不覺得自己有多厲害,只是我知道自己的性格,也一直很享受寫作的樂趣;」管家琪又笑了,「只要有這兩點,我就可以安身立命。」

►►去看管家琪電子書

►►去看管家琪店長選書

不是把故事寫得簡單就變成童書:

  1. 童書比你想像中更有深度:一起認識童書作家哲也、周姚萍的過去與現在
  2. 考試是驗收閱讀成果,還是剝奪閱讀樂趣?經典童書作家這麼說!
  3. 挖掘童書、青少年出版商機,尼爾森童書高峰會公開三大秘訣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