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週E書】有讀到荒謬就對了
文/犁客
很多人聽過卡繆的大名,知道他和某某主義有關係,知道他有一本很經典的小說叫《異鄉人》,覺得因為和某某主義有關又是經典小說所以《異鄉人》一定不大好讀不大好懂。
一個住在阿爾及利亞的法國青年因為意外殺了一個阿拉伯人而受審,這本來不算大新聞,不過夏天太無聊,這事就被媒體炒大了;庭審時法國青年殺人後的反應、日常行逕及過去作為被一一挖出來,做為他是個反社會危險分子的佐證,但大家辯來辯去,卻沒什麼人提到那個倒楣被幹掉的阿拉伯人──別理會「某某主義」、「經典」這類嚇人的標籤,光讀情節的話,《異鄉人》不會不好讀,倒是可能不好懂,但也不是不懂情節,而是不懂:這故事怎麼會這麼荒謬?
其實知不知道某某主義的「某某」是什麼不大重要。有讀到荒謬就對了。
《異鄉人》的故事重點,就是以這種荒謬指涉人心及社會──雖然我們覺得情節很荒謬,但我們生活的現實其實沒好到哪兒去,任何或大或小的媒體報導或公眾事務裡,我們都會看到類似情節。
卡繆在阿爾及利亞的貧民區長大(當時的阿爾及利亞是法國屬地)他靠獎學金唸書,做過好幾種工作,對哲學和文學有興趣,但不是什麼知名人物──直到發表《異鄉人》,而那時他還不到三十歲。這樣一個年輕人,是在什麼情況下寫出《異鄉人》的?他的生活讓他觀察到什麼、他的遭遇有多少比例轉化成書中的情節?
《異鄉人》篇幅不長,與卡繆之後的作品也不大一樣(雖然也沒有多「後」,畢竟卡繆四十六歲就出車禍死了),感覺並不像那種作家用一輩子境遇寫出來的自傳式小說;但《尋找異鄉人》的作者艾莉絲・卡普蘭追查出許多線索,指出卡繆與《異鄉人》之間的更多連結,例如他的法庭記者生涯如何影響故事裡的審判描寫,他隻身赴法求學之後如何在孤獨中創作,以及卡繆在長年參與反納粹活動、被納粹監控的情況下,他與出版社如何冒險出版《異鄉人》。
卡普蘭甚至幫我們找出了那個在小說裡丟了性命卻無人聞問的阿拉伯人。
有些評論認為《異鄉人》像個將現實扭曲反映的哈哈鏡,但或許,它並沒有扭曲什麼,我們的現實本身就很扭曲。
而《尋找異鄉人》,則讓我們明白,觀察這一些的眼睛,是如何生成的。
▶▶看看最新上架的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