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人物放在那樣的背景中,他們就自己跑活了起來」——專訪《五神傳說》作者洛伊絲.莫瑪絲特.布約德
Photo Credit: Unsplash

「我把人物放在那樣的背景中,他們就自己跑活了起來」——專訪《五神傳說》作者洛伊絲.莫瑪絲特.布約德

文字/洛伊絲.莫瑪絲特.布約德;譯/奇幻基地編輯;筆訪/愛麗絲

二十年前(或十五分鐘前;時間真的只是一個相對感覺),在我坐下來為《王城闇影》寫第一個字的時候,我對於一本書會在地理、語言和時空上有多麼大的跨度還沒有概念,因為單單是努力將把每個「下一章」給寫到底都已是十足挑戰。
當然,我也不曾想像自己竟要對遠在台灣的讀者來說明這一切,但想來緣分就是如此。
因「五神傳說」系列的重新發行,我要感謝奇幻基地的諸位翻譯和編輯,使我們都能藉著這一大步躍進而相會。
——摘自作者布約德女士為台灣讀者撰寫之獨家序言

《五神傳說》系列作者洛伊絲.莫瑪絲特.布約德曾多次獲得星雲獎與雨果獎,《王城闇影》是《五神傳說》系列首部曲,該奇幻小說建構在五神信仰之下,世界隨眾神與凡人的意志推動前進,由三十五歲的主角卡札里揭開序幕,開展史詩般的壯闊故事。

※訪談無雷,請安心閱讀。

問:《五神傳說》的靈感是怎麼來的?

答:這大概要溯及我過去二十年的寫作生涯,但我不打算在這裡贅述。在稱得上是靈感的構思之中,最早出現的片段是前面提過的西班牙宮廷史,那是我很久以前隨興跑去選修的某個歷史課;其次是一個不定性的人物,某個女公爵的祕書,是我和另一位作家朋友Patricia Wrede在玩字母遊戲時想出來的角色——於是,我把這樣一個人物放在那樣的背景環境中,他們就自己跑活了起來。

問:您為何決定把卡札里設定成一個三十五歲的中年男人?一個閱歷廣泛的中年人,當過城主、守城官,甚至做過奴隸——讓這樣的角色成為故事的主人公,對您的劇情鋪陳有何影響?

答:我並不特別「決定」筆下人物如何在劇情中表現。當我構思劇情的時候,他們只是原原本本的出現在我的想像中,我對他們的描寫只是遵照原有的想像,或者順應劇情去勾勒其變化,因為角色的成長都取決於他們在故事中採取的行動。我頂多就是做些微調,因為他們很可能到後來才表現出我原先所不知的性格面。

當然,卡札里的形象確實有些歷史性的色彩:基於故事發生在中世紀的封建社會,而那個時期的歐洲歷史經常出現這樣的人物典型——博學多聞,躋身於中級臣屬,非出於王室家系,但作為王室成員的側近,為主君引領並打開與近代國家交流的大門。諸如英格蘭的沃辛漢爵士(以及年代比他早的樞機主教沃爾西),法國的樞機主教黎希留,西班牙的樞機主教西斯內羅斯,以及蘇格蘭的女王侍臣大衛.里裘等等,都是存在於史實中的人物;在這樣的人物背後,往往有著更傳奇而引人遐想的奇幻故事,耀眼的程度並不遜於年輕的王子公主。

對奇幻作家而言,年紀輕的角色特別有助於呈現故事中的世界觀,因為讀者可以隨著他們的稚嫩和好奇心一同去探觸架空設定的新事物。然而年長的角色能夠擁有更耐人尋味的心智,更複雜的思路——由於我是站在近似於第三人稱的立場來撰寫這個故事,透過書中人物本身的所知和見解去覺知一切,並不採取作者特有的上帝視角,這便讓我在「轉述故事」時擁有更大的揮灑空間了。

至於卡札里的戰俘經歷,其靈感也約略來自於西班牙作家塞凡提斯(譯註:小說《唐吉訶德》作者)本人的親身經驗。

問:您設定的五神信仰係依據四季的屬性來分配父、母、子、女的性別角色。您是如何想到的?在書中,聖徒巫米旮對卡札里說「災神是五神中最弱的一個,卻肩負著制衡的任務」,您為何這樣設定?

答:這其中有許多因素。首先,我不想導入二元對立性,把世界和苦難變成非黑即白、非善即惡的邏輯。在小說中,過度簡化的邏輯是一種危險的錯誤,在我們的真實生活也是如此。聖神家族的設計可以避免這個結果,也不容易被既定的階級劃分給侷限住。(當然,由於人類對於階級劃分和過度簡化的思考實在太過著迷,所以我們也搞了一個四神信仰,聊以慰藉。)

「聖神家族」是個生物學上的設計,方便人們構思神明。我從生物學的角度做了大量思考,用以構成喬利昂的宗教信仰和魔法,而這其中有一個關鍵,那就是始祖神並不是造物神;眾神是世界的產物,是聚合而創生的結果,之後也隨著世界進化。

災神是第五神,有狡詐的形象,是混沌的掌控者,也是神學和這世界的槓桿,使二者流動而不僵化,也讓變革平緩發生,不至於必須打破某種靜態。

問:您在本書中最喜歡的人物是誰?為什麼?

答:這個嘛,除了主角卡札里之外,我後來發現聖徒巫米旮的性格出奇地有趣而複雜。瘋癲太后依絲塔也是,雖然在首部曲《王城闇影》中戲份很少,但她的人格很有扣人心弦之處,這後來也為她自己爭取到專屬的舞台,就是二部曲《靈魂護衛》。

問:您如何創建筆下人物?

答:簡單的說,我只是把他們的故事寫出來而已。人物的成形全賴於他們自身採取的行動,舉凡一切所想所說。我用編年史的順序說故事,也就是把他們的某一段經歷從頭到尾寫下來,其餘的相關經歷,例如早年生活、心理情結等等細節則會在適當的時間點自動列入鋪陳之中,不需要我在一開頭就刻意布局。

當然,有續集故事的人物等於自帶前情提要,也就不必交代太多。新登場的角色同樣會有他們各自的過往經歷,只是不會交代得那麼詳細,因為後續的發展性才是重點;在某些情況下,也可能是比較晦暗或平淡,所以他們的故事才沒有較早開展。

問:《五神傳說》的創作中,您是否引用或參考真實的人事物?

答:之於《王城闇影》,我大量參考十五世紀的西班牙宮廷史。相較於更為人所知的金雀花王朝和都鐸王朝,西班牙宮廷在十五世紀時也同樣地血腥且驚世駭俗。

問:您曾提及自己對科幻小說的興趣是來自於父親,他對您的寫作也產生影響。在本書中,可有任何設定或劇情是表現這一點?

答:家父對我的科幻小說作品影響最多,尤其是《Falling Free》,也就是我的第四部小說(暨第一部星雲獎作品)。書中提及的機械工程,特別是焊接工程方面,是他在俄亥俄州立大學教授多年的專業項目。他對我的奇幻寫作沒有太大影響。我是較晚才開始創作奇幻作品。

問:您對寫作的興趣由何觸發?

答:閱讀。我在小學三年級開始常跑學校圖書館借書來看,在中學時開始對寫作產生興趣,說來已是五十多年前的事了。我和最要好的朋友莉莉安(譯註:即美國作家Lillian Stewart Carl)會把自己為電視劇或喜愛的故事所寫的同人小說交換來看。(當時是六○年代中期,『同人創作』之類的名詞可能還沒出現,但既然福爾摩斯仿作早在十九世紀末與二十世紀初就印刷出版,中世紀的亞瑟王傳奇更不用說,這個爭議也就無所謂結論了。)

問:您曾經寫過福爾摩斯和星艦迷航記的同人小說,若有讀者在您的作品創作同人小說,您覺得如何?

答:我樂於看見讀者喜愛我的作品而受到激發,但我要請他們別把同人創作寄給我看。同人活動本來就是粉絲專享的樂趣。

問:在為一個系列作品構築世界、創造宗教的時候,您如何著手研究?您會借助什麼樣的資源?

答:除了自己的人生經驗和到處找人聊天之外,我從小到大讀了許多史料,而且全都堆在腦子裡;我日常就有這個興趣,在專注於創作故事時更會如此。所謂的「資源」就會是「凡是找得到書的時候」。進入Google的時代之後,幾乎是再怎麼刁鑽的問題都能神奇地找到答案,不分晝夜,大大提升了寫作的效率。從前我習慣在圖書館找參考書,後來館藏系統連線了(美妙的措施),我會花上幾個禮拜等書送到,而這方法不只能解答我的問題,有時還能讓我發現自己漏掉了的思考面,所以很是值得。

問:在成為作家之前,您從事過什麼工作?當時的工作經驗如何影響您的寫作?

答:除了打理家務以及育兒,我早年曾在一家大型教學醫院擔任藥品管理技術員。我在二十多歲時從事那份工作,持續服務了十年。

在那之前則都是些拉里拉雜的短期工:在哥倫布市的一家藥廠做實驗室助理和包裝工;在一家已經歇業很久的百貨商場當收銀員。如果你堅持要問到我最早的有薪工作,那是我大概十二歲時吧,給馬廄鏟草和清掃。

在醫藥崗位的經驗尤其表現在我的所有作品中,連同為人父母的體驗,但我後來發現,我年少時對於馬的愛好也非常實用,尤其是在早期幾部作品的奇幻設定上。

問:身為作家,您日常的生活規律大致是怎樣的?

答:身為作家,我沒有日常生活規律。靈感總是說來就來,來得多少也沒有一定。只要腦中的思路清楚,我就能寫出來;要是不夠清楚,我也只能乾等。有段時期,我曾經試著每年寫一本小說,當時的生產量大約是一個月兩章。

我寫作不分晝夜,但是同住一個屋簷下的家人會改變我的工作時段。孩子們還在上學的時候,我轉變成在清晨或上午寫作,這個習慣至今依然。我的體力大概在中午之後就用得差不多,通常要休息到傍晚才能再起來應付一些瑣事,但這一天的工作量也到頭了。

對我而言,「構思」和「書寫」是兩個不同的階段。散步對於構思挺有幫助。我幾乎不會坐在電腦前直接構思,而是把靈感和場景記在紙條上,隨時想到就隨手記下,再拿到鍵盤邊整理,順便給自己當作提要;打字的時候才去加油添醋一番,做些微調。

問:假如要選擇另一行,您還會想做什麼?理由是?

答:現在說這個太晚了點。在我的眼睛還沒出毛病之前(主要是黃斑部病變),我大概會選擇編輯性質的工作。我在九○年代曾經編過一本詩選,但那份工作帶給我的樂趣不如寫作來得多。

問:您是否計畫撰寫新的系列?理由是?

答:啊,是啊。我今年七十歲了,其實已經是半退休狀態,也就是我可以繼續寫作,但要少做些宣傳、旅行或公眾演說。(大家一直鼓吹我在家直播談話,那其實一樣累人。)我在這些年體驗了自行電子出版的樂趣,現在累積有八部中短篇作品,故事主要圍繞在神廟巫師Penric kin Jurald和他的惡魔Desdemona,屬於《五神傳說》系列,劇情時間點落在第三集《神聖狩獵》和前兩集《王城闇影》及《靈魂護衛》之間。我也把《The Sharing Knife》四部曲和一個《Vorkosigan》的短篇做成了電子版。這些作品的英文版都可以在Kindle、iBooks和Nook買到。

考量到我的靈感、個人興趣以及體力狀況,我現在一次只訂一個計畫,不貪多。其實我原本就是這樣做事,只是現在執行得更徹底。

若是讀者們想看更多我的其他文章,可以到上述電子書商去找《Sidelines: Talks and Essays》(只有英文版,抱歉)。但是說真的,還是先享受故事吧。

延伸閱讀:

  1. 祈禱是危險的,眾神用最野蠻的詛咒回應我們的祈願
  2. 【讀墨推薦書:選這本正是時候!】奇幻編輯的養成、名作電子化的證據,還有陳浩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