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Markus Meier

我不是我人生裡的主角

文 /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之所以要自我隱藏,是因為仍走不過某個時刻的創傷。

創傷是這樣,那可以說是一段凝結的時光。在那之後,部分的自我便隨之消亡,遺留在過去,沒跟著歲月前進。

然而,那段時光會如同鬼魅,不如意的時候、夜深人靜的時候,會悄悄地佔領我們的記憶、我們的感情。我們會忍不住去想,如果回到以前那段時光,如果有某一個選擇不同,接下來的人生會不會因此不同?

寂寞的人,常想要回到創傷裡,尋求解脫!

那凝結的,要能解凍;那被遺留的,要能繼續往前走。我們需要聽眾,一個能放心讓我們的述說的對象。不管那對象,是偶然碰上的陌生人,是極為關懷我們的師長,還是我們自己。

小說裡的主角是位調音師,他自己的故事,隱身在許多人的故事之後。就像他的工作,永遠在幕後,默默地調和鋼琴家與鋼琴之間的關係。

拉赫曼尼諾夫的〈無言歌〉,是調音師在不同人生階段中的重要交集。這也是極好的隱喻,隱喻著調音師欲語還休,既想隱藏自己,卻又想藉著彈奏被看見自己曾經擁有的天分。

好多人都這樣活著:用力地說自己不在乎,來表達自己其實非常在乎。

〈無言歌〉裡隱藏著婚姻的無言,婚姻有時是人類可以暫居的家。有個遮風避雨的家,人前可以恩愛幸福裝美滿,人後把自己的秘密放在家中的角落隱藏。

在每一段無言的關係裡,認真翻找,或許都找得到傷。

可是,我們一開始進入關係,常自以為是為了尋找愛。相愛相傷一再重演,凡人不知道如何面對這樣的處境,所以逐漸無言。

當我們以為再也無能表達了,琴聲卻傳遞著演奏者的情分,那些按下琴鍵的輕重緩急,讓聽眾癡迷。同樣的旋律,由不同的演奏者詮釋,都有不同的故事。我們不一定能在理智上懂得,這到底是在表達演奏者的哪一段人生。然而,我們可以把自己的情感,安安穩穩地寄託在琴聲之中,讓心頭暫時輕鬆。

琴聲裡沒有話語,但能讓靈魂與靈魂相遇。

就像調音師與林桑的初遇。兩個寂寞的靈魂,都有各自的失落,又在彼此的失落中看到了自己。

相遇了,然後呢?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這本小說,是調音師對著讀者或自己述說的故事。只是,述說者走過了自己的創傷,感知到了這一切的執迷妄想,不過是虛假,無奈地放下,想停就停,也就不必多言了。

我也藉著文字在述說著我的體會,我的體會是藉著作者的文字,所進行的投射。本來內在儘管波濤洶湧,但無話可說,直到一個字一個字地敲擊鍵盤,腦中的旋律便自然流洩出來。

我不太懂小說的技法,我也不知道要怎麼評論一本小說。但我喜歡看故事,在故事裡面,我常能看到自己。

我以為我正在關心的,是別人的故事。其實從頭到尾,我都在拼湊我自己的故事。

或許,調音師從演奏者的故事裡,看到自己。這本小說的作者,從調音師的故事裡,看到自己。

而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我要祝福你,能在這本小說裡看到自己的寂寞與失落。想保持無言也好,不過,你得要記得,縱然不想對人言,你卻永遠停止不了你對你自己的述說。

再怎麼不想當自己人生裡的主角,其實也躲不了!

不如,藉著這本小說,好好把寂寞失落說一說!

延伸閱讀:

  1. 我們都是寂寞的怪人——讀《我想為你推薦一本書:沒錯,這就是我最喜歡做的事》
  2. 動物園裡的大象因寂寞開始學說人話,人類是聽得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