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閱讀是最划算的一件事——專訪林大涵
文/愛麗絲
「後來我終於找到堵住我媽的辦法了,」貝殼放大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林大涵過去很愛蹺課,媽媽總叨念要他好好坐在教室聽課,「如果是十六小時的課,我可以讀完八本書欸,我不覺得這樣收穫會比去上課少,」停頓了一下,林大涵露出心照不宣的笑容,「雖然我也沒有真的都拿那些時間來看書啦!」
話雖這麼說,林大涵一年的平均閱讀量,不算消遣用的小說、漫畫,就有三百多本。「行銷、心理、經濟類的書籍,是我閱讀量最大,也最容易讀進心裡的,」最近閱讀的一本書,則是因合作案閱讀的《天橋上的魔術師》。林大涵龐大的閱讀量,除了工作需求,也來自從小的環境養成。「你知道,小時候看書,就是可以人前顯聖啊,」從小父母在客餐廳擺滿兩整排落地書櫃,林大涵透過閱讀得到的知識,常使大人對他驚嘆連連,「其實不是多了不起的事情,只是因為是小孩,大家會覺得『哇!你怎麼連這個都知道?』」年幼時培養的閱讀習慣,時至今日,成為他心裡最划算的一件事。「我的優勢是看書很快,兩小時可以讀完一本標準厚度的書,就等於在這兩小時內閱讀作者長時間的人生體驗,那不是超划算的嗎?」
除了划算,閱讀也像是生活的解藥。「我覺得一半是儲備,做為未來發生事情的解答;另一半則是釋懷,讓我知道:喔,原來之前碰到的事情是這樣啊!」從事群眾集資的林大涵,每天排滿會議、接觸多樣化的新創想法「我的工作本身就很像在看書了,」但職涯會走向群眾集資創業,起先也許不在他的預料之中。
那像地獄裡垂下來的蜘蛛絲
「我的人生是由逃避和懶惰組成的,」林大涵自認從小並不清楚未來要往哪去,倒是很擅長用刪去法否定一個個職業選項。「不想當老師、醫師、律師,長大後卻因為自己沒掌握好,失去一些機會,」因為近視不能當飛行員、沒有認真讀英文不能當外交官,這些看似「自作自受」的失去,隱隱將林大涵推往現職。
「我不是一個自己很有動力往前進的人,都是被推或被拉,才往那個方向去,」被政大退學、重考進台大後,林大涵想要補上差距,特別積極地參與校級活動,在台大藝術季中屢次談成破紀錄的贊助金額,當時邀約部落客認識的窗口Gisele,成為他生命的貴人之一。「他問我,大涵你有聽過Crowdfunding群眾募資嗎?」Gisele的先生、無名小站創辦人小光某次提問,讓林大涵栽進群眾集資的世界,「那像地獄裡垂下來的蜘蛛絲,既是推力,也是拉力,讓我一下跳脫那些過去沒掌握好的事情。」
從國內著名群募平台flyingV離開後,林大涵曾想另找正職,也已收到四十幾個工作邀約,至於群眾集資,就當做接案工作。「那時候我算是半放棄了。」但中子創新事業群總經理馬天宗的幾句話,如當頭棒喝:「他說『大涵,我覺得你只是把你的遺憾跟野心,拼成一台拼裝車,確定要開這台車上路嗎?如果對群眾集資有興趣,你應該專心把它做好。』」
在某次與舊同事的聚會中,大家「盍各言爾志」各談夢想,輪到林大涵時,他說,「我什麼都不會啊,我只會群眾集資而已。」只會這個,把它做好──2014年,林大涵與許多在學校活動與平台時期一起工作的夥伴,共同創立貝殼放大群眾集資顧問公司,陪伴新創團隊將點子成真,今年更攜手文策院,創立採收益回報型投資(RBF,Revenue-based financing)的天使放大,成為文創產業的推手之一。
六成套路、三成獨特、一成是不計成敗的創新嘗試
「它多變、需要長時間積累,對社會有廣義的貢獻,又能立即看到成效。我仍相信群眾集資,是多數人夢寐以求的工作。」儘管有人說群眾集資就像做足行銷包裝的團購,林大涵卻從操作群眾集資的經歷裡,摸索出屬於他的人生觀。「有六成是套路,三成是產品、團隊能做到的獨特性,剩下一成是不計較成敗,覺得很有意思、值得一試的創新,這不就和人生一樣嗎?」
這世上希望與恐懼永遠並存。(There can be no hope without fear, and no fear without hope.)—— 巴魯赫.史賓諾沙(Baruch Spinoza)
願你所做的選擇,映照出的是你的盼望,而非恐懼。(May your choices reflect your hopes, not your fears.)——納爾遜.曼德拉(Nelson Mandela)
林大涵很喜歡的兩句話,反映他的無懼。「我們最喜歡的群眾集資方向,就是還沒有人做過的領域,」從對未來毫無想法,一路走到今日群眾集資領域的領導地位,除了是天時地利人和,更是過往經歷的積累。「我愛打電動、也打過棒球,這些奇怪的才藝都不能換錢,但對我現在的工作卻很方便,」他提起《浪人劍客》角色本位田又八說的一段話:「能一開始就知道自己要往哪裡去是很幸福的,但多數人都做不到,所以他會迷惘、會走錯路、會走回頭路,但也沒有關係,你回頭看,還是走得很遠很遠。」林大涵笑說自己將這段話超譯,理解為「你走的路不見得比別人遠,但還是比別人更寬,這個寬度還是很重要的。」
好面子又不怕丟臉
過去廣泛的經驗,將林大涵帶往群眾集資的廣闊藍海,恰巧和他巨大的閱讀量相輔相成。但偶爾超出守備範圍的領域,還是會讓他鬧出笑話來。「我問他,那是吳怡農喔?他說不是,是巴布.狄倫(Bob Dylan)。」有次在張鐵志的辦公室洽談合作,林大涵瞥見書架上的雜誌封面隨口一問,得到的答案讓他印象深刻;「你知道,有時候閱讀、知識量不夠,會很丟臉的啊!」但林大涵不怕丟臉,「要好面子又不怕丟臉。」談起他的工作守則之一,聽起來矛盾卻有合理解釋:「好面子所以會盡量避免丟臉,但如果臉都丟了就丟徹底一點吧!」貝殼放大的書架上,約有七成是林大涵購入擺放的書籍,大量閱讀、吸收新知是他能「好面子」的基礎之一;而一如每日面對群眾集資領域的創新突破,「不怕丟臉」的無所畏懼,則讓他在寬廣的道路上繼續遠行。
「眼裡有人 、心中有夢 、囊中有錢、手上有書。」►► 去看林大涵店長選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