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舉手】美食、美景,以及撕裂的社會──《巴黎之胃》
Photo Credit: Unsplash

【讀者舉手】美食、美景,以及撕裂的社會──《巴黎之胃》

文/劉宥

如果我沒去過巴黎,或許我不會喜歡這本書吧,我這樣跟H說。

左拉真的用文字將巴黎寫了出來,即便那是幾百年前的樣子,即便昔日熱鬧的市場已經變成購物中心,但巴黎的街道景色卻是如此真實、鮮明奪目;街道蜿蜒的弧度、樓房切割天空的稜角、川流的人群聚集又離散、櫥窗內擺著各式肉製品或其他商品⋯⋯想起那幾天自己獨自在巴黎,到處閒晃、遊蕩,沒有目的或目標,只是被大小街道與幢幢樓房的整齊和美貌所吸引。

可惜的是,我錯過了很多美食。

出發去巴黎的前幾天,我整天窩在海牙的宿舍裡,邊吃著味道清淡的水煮餐,邊看youtube上各種旅遊達人的「巴黎美食」推薦影片,並不特別認真作筆記,但始終記得一間在République附近的豬肉製品店,因為我從沒吃過saucisson,或是看過那麼多醃製、加工的豬肉製品像是展示品般,按照某種次序或道理陳列在商店裡,也不知道原來saucisson會夾在麵包裡吃;但實際上,我離那間豬肉製品店最近時,大概就是在Centre Georges-Pompidou裡迷路的時候。真正吃到夾著麵包的saucisson,是在鹿特丹的美食廣場,一邊咀嚼saucisson的陌生味道,一邊問自己怎麼忘記去République附近的那間豬肉製品店。

然而在書中豐富美食與繁華美景之下,卻是一個對立、被撕裂的社會。

瘦子為了理想而被誤解、被撲殺,但胖子為了更富裕的生活而妥協、忽視不公;看似激進的自由言論只能躲酒吧的暗房裡,而真正危險的八卦蜚言卻到處流竄;市場充滿各式食物與香氣,像是酒足飯飽後被撐脹了的胃部,然而繽紛的食物背後,躲著貧窮飢餓乾癟的小情侶。第二帝國輝煌的國土拓展、工業發展,膨脹了統治者貪心虛榮的胃,分泌出越來越多的侵蝕社會的胃酸,腐蝕言論、出版、媒體自由。胖子麻痺沉浸於腐敗的臭味中,同時,瘦子無法忍受這種假象的香氣。

結尾佛羅鴻再度被捕,革命式的、宿命般的,那是一個清瘦卻正直身影;我想起近幾年在台灣、香港發生過的那些社會運動。

闔起書後,腦中巴黎美麗的景象和書中人物們的殘影,交錯重疊,絢麗卻不忍直視。

【讀者舉手】美食、美景,以及撕裂的社會──《巴黎之胃》
(圖片來源:劉宥)
在鹿特丹的美食廣場裡,各國各式美食讓人神迷目眩,但不知道為什麼,出於某種好奇和嚮往,我買了份夾著saucisson的可頌。味道不強烈,如同身在西歐國家到處猖狂的西風中,想辦法鎮定的坐在長椅上,一口一口咀嚼、不想著其他的,只想好好活在當下。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你以為的巴黎和真實的巴黎:

  1. 巴黎曾是毒殺之城,貴婦、王室靠女巫解決心頭大患?
  2. 由市民一磚一瓦砌起的巴黎聖母院
  3. 巴黎文人永遠的鄉愁──塞納河畔的「莎士比亞書店」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