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unsplash

回到數百年前的英國,如果想買酒,得用「口」來測量?

文/ 李開周

弗雷德里克.蕭邦(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波蘭鋼琴家、作曲家,十九世紀歐洲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弗雷德里克是名字,蕭邦是姓氏。

蕭邦為什麼姓蕭邦呢?因為他父親姓蕭邦。他父親為什麼姓蕭邦呢?因為他父親的父親的父親的父親……也就是蕭邦的祖宗,在法國賣過紅酒。

幾百年前的法國,單瓶紅酒的標準容量是一超品(Chopin)。當時法國人說到紅酒,就會想起超品;而說到超品,就能想起紅酒。蕭邦的祖宗既然賣紅酒,所以就把「超品」當作家族的姓氏。後人再把這個姓氏譯成漢語,就成了「蕭邦」。實際上,按照現代漢語讀音,把 Chopin 譯成「超品」並不恰當,譯成「蕭邦」才比較接近。

現在我們知道了,蕭邦的姓氏和度量衡有關,是法國傳統容量單位超品的另一種譯法。那麼這個容量單位到底有多大呢?折算成現在國際通用的毫升,到底有多少毫升呢?

算一下就知道了。

一法國超品等於一.五英制品脫,一英制品脫又等於○.一二五英制加侖,所以一法國超品等於○.一八七五英制加侖。

一英制加侖是多少呢?大約是四千五百四十六毫升。所以,一法國超品就相當於八五二.三七五毫升,約等於八百五十毫升。

現在市面上的法國紅酒,單瓶容量通常是七百五十毫升或七百毫升。也就是說,蕭邦的祖上售賣的紅酒,比現在的紅酒要實惠,酒瓶更大,裝得更多。

但我們必須說明的是,將一超品折算成八百五十毫升,完全是根據現代英制加侖與毫升的換算關係來計算。而在幾百年前,並沒有「毫升」這個概念,一加侖的實際大小是不確定的,可能比四千五百四十六毫升略大,也可能比四千五百四十六毫升略小,所以一超品的實際大小並不能十分確定。

做為容量單位,超品已經退出歷史舞臺,現代法國人不再使用,英國人、德國人和美國人也不再使用。事實上,英國人從來就沒用過超品,他們過去常用的容量單位,是品脫(Pint)、夸脫(Quart)、波特爾(Pottle)、加侖(Gallon)。此外還有更大的容量單位,例如配克(Peck)、坎寧(Kenning)、蒲式耳(Bushel);以及更小的容量單位,例如大杯(Cup)、及耳(Gill)、傑克(Jack)、小杯(Pony)。

這些容量單位的換算關係如下:

一蒲式耳=二坎寧
一坎寧=二配克
一配克=二加侖
一加侖=二波特爾
一波特爾=二夸脫
一夸脫=二品脫
一品脫=二大杯
一大杯=二及耳
一及耳=二傑克
一傑克=二小杯
一小杯=二口

根據以上換算關係,我們可以瞧出兩點端倪:

第一,傳統英制容量單位之間都是倍數關係,典型的二進制;

第二,所有英制容量單位都是建立在「口」之上的。

什麼是「口」?就是一小口。喝一小口紅酒,再吐到量杯裡,這個容量就是一口。不停地喝,不停地吐,一口一口地累加,吐二口是一小杯,吐四口是一傑克,吐八口是一及耳,吐十六口是一大杯,吐三十二口是一品脫,吐六十四口是一夸脫,吐一百二十八口是一波特爾,吐二百五十六口是一加侖,吐五百一十二口是一配克,吐一千零二十四口是一坎寧,吐二千零四十八口是一蒲式耳。

用嘴測度容量,女王惱了

說到這兒,您會覺得噁心──那麼多、那麼高大上的容量單位,竟然要一口一口去量,多不衛生啊!

是的,確實不衛生。

不衛生倒也罷了,最可怕的是不精準。您想啊,人的嘴有大有小,小芳櫻桃小口,一口能吐五毫升;小強血盆大口,一口能吐五十毫升。都是一口,差了十倍。即使是同一個人,每一口也不一樣大:喝清爽啤酒,一口能灌半斤;喝燒刀子,一口最多半兩。還是一口,又差了十倍。

《淮南子》有云:「寸而度之,至丈必差;銖而稱之,至石必過。」一寸一寸地累積,累積到一丈,微小的誤差會變成巨大的誤差;一銖一銖地累積,累積到一石,微小誤差會變成更加巨大的誤差。

寸和丈是古代中國的長度單位,十寸為一尺,十尺為一丈。從寸到丈,要累積一百次,假如每寸有一公釐誤差,那麼每丈就能差出一百公釐,差不多和您的手機一樣長了。

銖是古代中國的重量單位,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一百二十斤為一石(這裡的「石」是「禾石」簡稱,讀ㄕˊ;如果做為容量單位,則讀ㄉㄢˋ)。從銖到石,要累積四萬六千零八十次,假如每銖有一克誤差,每石就能差出四萬六千零八十克,也就是四六.○八公斤,差不多和極致瘦身的女模特兒一樣重了。

古代英國人把各種容量單位建立在「口」的基礎上,假如每一口只有一毫升誤差,當累積到品脫的時候,誤差三十二毫升;累積到加侖,誤差高達二百五十六毫升;如果累積到蒲式耳,誤差將是二千零四十八毫升。朋友們,二千多毫升,那是什麼概念?相當於三瓶紅酒啊!

設想一下,蕭邦的祖宗用一口一口吐酒的方式替您稱量,您受得了嗎?當然,人家也不可能用這種笨法子,應該是用標準量器去量。問題在於,當時所謂的標準量器,都是建立在「口」之上的,怎麼可能做到「標準」呢?商家拿出來一只量杯,標的是一超品;顧客怕吃虧,也從懷裡摸出來一只量杯,標注也是一超品。兩只量杯一比較,顧客的量杯比蕭邦祖宗的量杯大得多,那怎麼辦?用誰的量杯?您堅持用您的,蕭邦祖宗堅持用他的,於是就爭執起來,紅酒沒有買成,買到一肚子氣。

度量衡的統一

一五五九年,伊麗莎白一世登上英國女王的寶座,她發現了容量單位既不標準也不衛生的弊端,於是下令廢除用口稱量的野蠻傳統,並讓容量與重量相結合,重新定義英國的容量單位。

伊麗莎白一世是這樣做的:她保留了品脫、夸脫、加侖等傳統單位,但她讓這些容量與「口」脫鈎,與「盎司」結合起來。她規定,一品脫等於二十盎司,一夸脫等於四十盎司,一加侖等於一百六十盎司。

盎司本來是重量單位,一盎司等於三百六十顆大麥加起來的重量。伊麗莎白一世讓人用天平稱重,在一個托盤裡放入三百六十顆成熟、飽滿、晒到乾透的大麥,在另一個托盤裡注入同等重量的清水,再把托盤裡的清水倒進玻璃杯,玻璃杯裡的清水有多少,做為容量單位的一盎司就有多少。也就是說,一盎司既是三百六十顆大麥的重量,又是與三百六十顆大麥等重的一杯水的容量。

盎司確定了,品脫、夸脫、加侖也就確定了。稍做計算就能知道,一品脫的水與七千二百顆大麥等重,一夸脫的水與一萬四千四百顆大麥等重;一加侖的水與五萬七千六百顆大麥等重。大麥有大有小,但是將幾百顆、幾千顆、幾萬顆大麥混在一起稱重,得到的會是平均重量,可以抵消顆粒之間的一些誤差。

伊麗莎白一世用上述方法改革英國容量單位,至少有以下三種好處:

第一,新的容量單位不再需要用嘴測度,更衛生、更精準;

第二,讓容量與重量掛鈎,為進一步統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礎;

第三,大麥是當時歐洲最常見的穀物,是最天然、最公平的容量測定標準,當交易雙方在量度上有分歧時,不用找標準容器,不用找政府裁決,隨隨便便抓一把大麥,找一架天平,簡簡單單測量一下,就能消除分歧,這對促進市場交易非常有幫助。

※ 本文摘自《從奈米到光年:有趣的度量衡簡史》,原篇名為〈蕭邦的姓氏來自一瓶紅酒〉,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