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iting:上山頭,拚書影】《星之彩》:外太空的遠古邪神之力入侵現代家庭的關係裂痕
在談尼可拉斯.凱吉(Nicolas Cage)的新片《星之彩》(Color Out of Space)之前,我們勢必得先聊聊由霍華.菲利普.洛夫克拉夫特(Howard Phillips Lovecraft)所開創的「克蘇魯神話」(Cthulhu Mythos)相關作品。
「克蘇魯神話」對科幻及恐怖創作有極為深遠的影響,相關創作的氛圍大多十分陰鬱,故事主角往往無法抵禦那些超自然事件,僅能任憑來自外太空的各種遠古邪神之力冷血摧殘,最終步入死亡、失蹤或發瘋等各式悲慘結局。
在「克蘇魯神話」的世界裡,人類只是渺小無比的一粒塵埃。有時故事主角的悲慘遭遇,其實並非那些邪惡力量有意為之,而只是他們在無意間窺見了這些人類心智無法承受的駭人存在,因此深受影響,自此墜入地獄不再復返。
由於洛夫克拉夫特其實並未有系統地打造「克蘇魯神話」的相關架構,因此也為後繼的支持者們留下巨大的想像空間,在集眾人之力塑造出日益完整的世界觀之餘,也讓許多知名創作者以自己的方式,紛紛加入了這個冷酷無情的駭人宇宙。
以小說而言,像是史蒂芬.金(Stephen King)收錄於《有時候,他們會回來》(Night Shift)的短篇〈耶路撒冷地〉(Jerusalem’s Lot),便是一則典型的相關作品,就連在他的許多長篇中,也時常可見與「克蘇魯神話」有關的元素。至於尼爾.蓋曼(Neil Gaiman)同樣亦是洛夫克拉夫特的簇擁者之一,不僅曾撰寫過多部相關短篇,甚至更在收錄於《易碎物》(Fragile Things)的短篇〈綠字的研究〉(A Study in Emerald)中,挑戰將福爾摩斯(Sherlock Holmes)系列的首部作品《血字的研究》(A Study in Scarlet)改寫為「克蘇魯神話」版本,令人驚艷不已。就連拉美文學大師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也曾於短篇集《沙之書》(El libro de arena)中,以〈事猶未了〉(There Are More Things)向洛夫克拉夫特致上敬意,足見其在文學部分的奇異影響力。
至於電影方面,像是山姆.雷米(Sam Raimi)由《屍變》(The Evil Dead)、《鬼玩人》(Evil Dead II)與《魔誡英豪》(Army of Darkness)組成的電影三部曲,便採用了「克蘇魯神話」元素,架構出另一番充滿黑色幽默的獨特光景,打造出歡樂無比的奇幻恐怖片面貌。至於另一名經典恐怖片大導約翰.卡本特(John Carpenter),也以《突變第三型》(The Thing)、《沉睡百萬年》(Prince of Darkness)與《戰慄黑洞》(In the Mouth of Madness)組成的「啟示錄三部曲」(Apocalypse Trilogy),透過不同的風格及角度,展現出他心目中「克蘇魯神話」的各種可能性,因此同樣成為了恐怖片中的邪典代表作。
不過有趣的是,由於洛夫克拉夫特的作品大多衝突性較低,故事以角色逐漸步入瘋狂的內在恐懼為主,因此縱使他在恐怖文類中的影響力無遠弗屆,但直接改編自他小說的電影數量則明顯較少,將近百年以來,至今約莫也就是十幾部而已。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十幾部作品中,便有五部改編自同一則短篇〈來自外太空的顏色〉(The Colour Out of Space)。分別是美國1965年的《要你嚇破膽》(Die, Monster, Die!)、1987年的《詛咒》(The Curse)、2008年的義大利電影《極度深色》(Colour from the Dark)、2010年的德國片《顏色》(Die Farbe),以及這一回的《星之彩》。
〈來自外太空的顏色〉是一篇具有鄉野傳奇色彩的恐怖小說,描述了一段隕石從天而降,周遭陸續發生異變,最終導致一個家庭慘遭橫禍的經歷。這篇故事主要透過那個家庭的一名好友之口,為敘事者娓娓道來當時的事件經過,藉由外人角度,使故事因此在細節方面有不少留白之處,也帶出了那種無以名狀的神祕恐懼,有許多部分甚至還像是在描繪核能污染的駭人光景,因此使得這篇1927年所發表的小說於如今看來,比起當年又多了一種彷彿時代錯置的奇異感受。
就這回最新的電影版《星之彩》而言,雖說預告隱約帶著點惡搞似的黑色幽默,但其實正片則比想像中來得認真許多,整體氣氛也頗為陰鬱,除了相當程度地展現出「克蘇魯神話」那種角色日益崩潰、瘋狂的性質之外,同時也將敘事觀點轉移到家庭內部,並添加了原著中沒有的女兒角色,使小說裡較為缺乏的女性觀點得以有更多著墨空間,可以說相當成功地將原著20世紀初的背景,轉化成較為接近現代的家庭樣貌。
更為巧妙的是,《星之彩》不斷透過各種細節,暗示觀眾這個家庭雖然看似和諧,但內在卻佈滿細小裂痕,無論是經濟狀況或彼此關係,都有可能被某些小事觸發,就這麼開始分崩離析。像是這樣的安排,大多數均並未搬到檯面上說清楚前因後果,而是透過角色對話與彼此壓抑著的反應,來讓觀眾自己察覺其中的不對勁,進而與「克蘇魯神話」那種讓人逐漸步入混沌,無法控制自我的相關元素有著出色融合,甚至就連不少情節也有頗忠於原著的安排,就改編成果來說,確實令人頗為驚喜。
除此之外,《星之彩》還打造了一個讓人不禁聯想到《突變第三型》式的「怪物」。雖然以整體來看,《星之彩》明顯有特效不盡人意之處,但那個「怪物」確實能稱得上是近年恐怖片中,造型最讓人不快的其中之一,因此也為這部電影帶來了一股陰森詭異的餘味,正如「克蘇魯神話」一直以來的特質一樣。
在《星之彩》後,HBO也預計將於8月推出改編自麥特.羅夫(Matt Ruff)小說《洛夫克拉夫特之鄉:逃出絕命村》(Lovecraft Country)的同名影集,將種族歧視問題給帶到「克蘇魯神話」的世界裡,可說與《星之彩》一起以更為現代的角度,將不同的社會問題給融合到這個科幻與恐怖界的經典題材中,展現出另一種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恐懼。
《星之彩》加上《洛夫克拉夫特之鄉:逃出絕命村》,然後還有《星之彩》導演打算陸續拍攝另外兩部洛夫克拉夫特作品,將其湊成「克蘇魯三部曲」的計畫,或許有一天,《羊男的迷宮》(El laberinto del fauno)與《水底情深》(The Shape of Water)的導演吉勒摩.戴托羅(Guillermo del Toro)籌備多年,想改編洛夫克拉夫特中篇小說〈瘋狂山脈〉(At the Mountains of Madness)的拍攝計畫也終會成真。到了那時,或許便是群星抵達了正確的位置,使邪神克蘇魯得以從長年的沉眠中甦醒,於各種影視作品中真正毀天滅地而來的時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