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各自解讀的荒誕諷刺,撐起對話空間——專訪八月店長眼球中央電視台
文/愛麗絲
「十方信眾、大德、善男信女們,大家好,我是動眼神經法師。」「我是丹鳳眼法師。」敲著手上的木魚、穿戴法會服飾,眼球中央電視台搭上時事議題,線上直播舉辦論文誦讀法會,替高雄市議員李眉蓁的碩士學位超渡。「我們中午才討論好,晚上就要直播了,」快速消化時事議題,以定位鮮明的嘲諷風格回應、推動議題討論,是眼球中央電視台每天的日常。
「其實一開始想像的不是這樣,我們最一開始,只是做些短影片而已,」2015年,陳子見與何姍蓉創立眼球中央電視台,諧仿中國中央電視台,以正經嚴肅的語氣,諷刺荒誕現實。「不小心就走歪了,因緣際會往時事、政治這邊走,」何姍蓉表示,頻道創立沒多久,碰上2016大選,「選舉前半年到一年,議題都集中在選舉上,每次我們講到相關議題流量就特別高啊,」也許是天時地利,眼球中央電視台把握時機,成為新媒體洪流中主打政治時事的特殊存在。
而天時地利,自然還需要加上人和。
團隊成員背景多元,用各自解讀的荒誕諷刺,撐起對話空間
眼球中央電視台整體團隊相當年輕,陳子見與何姍蓉在第二屆海外旅遊記者實習計畫暨挑戰賽相識,「一開始會有女高音出來唱歌,說『祖國懷抱永遠歡迎您』我們都覺得這太荒謬太好笑了吧!」挑戰賽的歡迎儀式令兩人哭笑不得,也對央視歌功頌德的報導模式嗤之以鼻。起初,兩人只是開玩笑似地想做點什麼揶揄,便結合陳子見對新聞的熱愛、開始製作網路短片——自然也得幫自己取個「藝名」,「我幫他取名主播視網膜,因為缺什麼就要補什麼嘛,」何姍蓉以陳子見當時剛補好的視網膜命名,製播內容脫離原來的短影片形式之後,陳子見開始以「主播視網膜」的形象出現在螢幕當中,在幕後擔任內容總監的何姍蓉成了「動眼神經」,後來所有團隊成員,都以眼球構造的某部分為名。
「那時候我很驚訝,想說:啊?我也可以有『名字』嗎!?」擔任視覺設計的內眼角是陳子見的高中同學,自己的設計製圖第一次被放進影片、名字得出現在片末字卡裡的時候,才趕緊找了一個眼球部位取名——「因為我睫毛很容易倒插進眼角,就決定是內眼角了,」名字或許取得倉促,設計卻是她一直嚮往的職業,「只是我沒想到會在眼球中央電視台當設計,」不同於其他產業調性,眼球中央電視台的設計除了專業美學,還必須夠通俗,「他們常常說這要再醜一點、ㄎㄧㄤ一點,」內眼角打趣地說,「我想我漸漸參透華國美學了!」
和內眼角類似,擔任企劃編劇的黃斑部,也認為這份工作契合自身興趣。黃斑部從高中就開始撰寫劇本,台大法律系畢業後前往德國攻讀法律碩士,準備返台時看到徵才公告,「他們問我什麼時候有空面試,我說那可能要等我回到台灣啊,」返台隔天,黃斑部帶著些微時差,成為眼球中央電視台的一員。
內眼角的設計專業和黃斑部對法律議題的理解,對眼球中央電視台製播的內容都有直接助益,可是何姍蓉畢業於台大職能治療系畢業,這專業看起來就和影片沒什麼關係,「但像之前的健保議題,我就能提供相關知識,」政治與時事議題其實包羅萬象,團隊成員們相異的背景與專業,正好可以兼顧各方;因為相同理念聚集,用各自擅長的視角剖析,加上荒誕諷刺的手法,試圖教育社會思辨真相。「我們一直在做的,就是想撐起對話的空間,」何姍蓉說,眼球中央電視台的粉絲年齡層廣泛,不只台慶上出現小學生,也曾被五六十歲的阿姨認出「她說她都陪兒子孫子一起看,」更有觀眾反饋,因為眼球中央電視台的影片,讓他成功扭轉父母親的政治立場。
眼球中央電視台的諷刺手法,創造了各自解讀的空間,也讓意見相左的立場有對話的可能「用我們的方式,包裝一些比較硬的議題,引起大家的初步興趣,進而開始對話。」而不僅限於社群、影音頻道,眼球中央電視台在今年四月份推出電子雜誌《華報》,將眼球中央電視台的世界觀用不同載體形式拓展出去。
在引起觀眾初步興趣後,若希望更系統性地研究議題,下一步就是閱讀了。
閱讀私心推
「書比起網路上的影片、單篇文章更有系統,」從眼球中央電視台的店長選書裡,不難發現都是較艱澀生硬的社科議題,「我們原本就是想帶動生硬議題的討論,只是用比較輕鬆的方式,」負責選書的何姍蓉與黃斑部,挑選許多包含中國議題、民族認同、政治現實的書籍,期待讀者能用閱讀的方式深入理解。
除了眼球中央電視台的既定風格,團隊成員私下也有各自的閱讀偏好。「小時候是連農民曆都在看的,」家中曾經營書店的黃斑部,從小就大量閱讀,除了金庸武俠、社科人文,以三國為背景的《火鳳燎原》,更被他認為是能和觀眾產生連結的書籍,「因為是一層一層的政治現實,如果讀者閱讀時能學著轉一層再轉一層,看我們的節目的反諷應該比較能吸收。」
內眼角過往則習慣讀工具書自學設計軟體,現下則關注社會運動、女權議題文章「她還會調精油啊,」何姍蓉點出內眼角私下的興趣,除了設計,還研究芳療「我覺得在現代社會,學習放鬆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她私心推薦的《字形散步 走在台灣:路上的文字觀察》,也是在閒暇餘裕中帶著設計的眼光,「那是日本人來台,觀察一路上的招牌、字型、文宣海報,讀過之後會用不同眼光走在台灣街上。」
「我本來以為自己什麼都看,但婚後發現和老公看的書都不一樣,原來我不是什麼都看啊,」何姍蓉笑著談及自己和老公——《地表最強國文課本》作者陳茻的閱讀差異,除了原本關注的社會議題,最近開始讀改編影集大獲好評的《正常人》,更期待著友人的新書,「我很期待又仁的新書《我娘》,這個書名真的很棒!」
同樣經營自媒體的又仁,新書中除了談自己的性別認同,還加上對母親的抒懷與坦白「也許還有提到他經營自媒體的方式吧,」從創立眼球中央電視台至今,何姍蓉坦言團隊仍在變動中持續摸索經營自媒體的方式,「我們都是邊做邊學,慢慢調整的,」自消化社會議題、以荒誕諷刺開展對話的過程裡,眼球中央電視台將持續扮演觀眾們的眼睛,成為思辨真相的那扇視窗。
官媒偷偷說:
- 他們在防火長城內長大,特別怕火,又不許別人說破
- 西方象徵自由的網路龍頭,教導中國把審查做得更好?
- 一群中國少年的民主實驗:我們不能耍流氓喔
- 揭露不正義與不平等,並希望促成良善的改變——專訪《牆國誌》作者詹姆斯.格里菲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