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E書】那種「正常」其實很恐怖
Photo Credit: Unsplash

【一週E書】那種「正常」其實很恐怖

文/犁客

史蒂芬.金寫了很多恐怖故事。他自己喜歡恐怖故事,喜歡嚇人也喜歡自己被嚇得半死,有時他會說自己的賺錢方式就是「販售恐怖」,好像他的腦袋就是製造恐怖罐頭的工廠,而且以他的出貨速度來看,他的腦細胞肯定是血汗勞工。

但是,史蒂芬.金的小說到底哪裡恐怖?

有的時候他的故事裡會出現來自外太空的怪物潛伏在小鎮底下每隔二十幾年就出來吃小孩,會有明明死了很久的不良少年開著當年拉風的跑車回來找碴,會出現在時間裂隙裡將全世界撕碎吞噬的怪東西,會有躺在飯店房間浴缸裡的腐爛屍體──對啦這些東西都很恐怖,但很多(自認)會寫恐怖故事的作家寫過很多大同小異的東西,有的誇張,有的更血腥,有的更瘋狂,有的(好吧,是大部分大概都)更噁心。

可是那些(自認)會寫恐怖故事的作家寫出來的東西,讀起來其實不大恐怖。

或者不像史蒂芬.金的那種恐怖。

其實,仔細想想,史蒂芬.金故事裡真正恐怖的,常常不是那些「異於日常之物」本身,而是某個異常出現的時候,「看起來很正常」的那些角色怎麼反應;也不是說那些本來「看起來很正常」的角色會在那些情境下變得異常,史蒂芬.金讓人覺得恐怖的方式,是讓人看見「正常」當中隱微的可怕。史蒂芬.金非常會寫角色,他把角色的個性與反應寫得很立體很深入,寫得讓讀者明白:「對,人就是這樣,我懂」──而這個「懂」,在讓人明白「角色會這樣很正常」的同時,會讓人驚覺:「在某些情境下,那種『正常』其實很恐怖啊!」

史蒂芬.金的故事裡,怪物有時會得逞,角色有時會獲勝;乍看之下,這些結果似乎與怪物的強弱有關,但實際上,真正左右這些結果的,是角色。

因為人的「正常」裡某些東西很恐怖,但某些成分則具備強悍溫柔的力量,那是友情、那是懷念、那是守護的決心,那是希望。

這是那麼多讀者喜歡《四季》的原因。

被禁錮在厚重石牆之後的希望、埋藏在健康形象之下的邪念、與朋友一起探訪死亡的那個秋日、生命在終結與重啟之間拉扯的那個冬夜,《四季》當中的故事沒有出現史蒂芬.金常用的超自然元素,或許因為如此,他描寫人性的功力更能聚焦,更加凸顯。

四季》當中的四個故事有三個被改編成電影,就算史蒂芬.金的小說常被搬上大銀幕,這比例高得誇張,而且這三部電影都不是胡亂製作大賣血漿的B級恐怖片,也都獲得很好的評價,包括長年在「IMDb」網站佔據觀眾最愛榜首的《刺激1995》。

事實上,史蒂芬.金最會寫的,不是那些妖魔怪物。

讀了《四季》,你就會懂。

▶▶看看最新上架的電子書!

延伸閱讀:

  1. 簡直討打。不,他簡直找死。但是⋯⋯
  2. 我可以自由地講,我為我講的內容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