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週E書】不是因為「挺自己人」才讀本土作品
文/犁客
今年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徵文獎的決選入圍作品集叫《偵探在菜市場裡迷了路》。
這個徵文獎已經辦到第十八屆了,仍有很多人不知道──對推理沒興趣的讀者不知道、對華文創作沒興趣的讀者不知道、從事華文創作但只讀只寫某種「文學」的人不知道,連有些自認關注推理文類的人也不見得知道。
限定在單一類型的徵文獎本來就帶著同好性質,過去大多數藝文媒體的確也對「大眾文學」沒什麼興趣;不過這個原來在同好之間自得其樂的獎項,在辦了十八屆之後成為華語創作世界最受關注的推理獎,加上雖然傳統藝文媒體日漸萎縮,但新型式的資訊傳播卻可能創造更多元的衝擊,故注意到這個獎項的讀者,就越來越多了。
當然,或許會有讀者認為台灣(或使用華文)的創作者寫推理比不上國外作品,這批評某方面來說不算偏頗,與歐美日本等發展完熟的類型寫作領域相較,台灣的創作者們還有很多可以努力的空間;加上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徵文獎的參賽者大多還沒累積足夠創作經驗,讀來難免帶著青澀。
但換個角度看,台灣發展不夠完熟的又何止推理創作這個領域?
平心靜氣講,大家都知道「發展完熟」需要時間,別的國家花了五十年一百年一百五十年發展出來很多人寫更多人讀的東西,在台灣這些人要用多少時間趕上?但大家也都知道,並不是光耗著等時間經過,「發展」就會自然「完熟」──又不是水果。
發展不夠完熟,需要更具體有用的讀者回饋,不只是鼓勵,也需要批評,不只是「這好爛根本比不上某某國的某某經典」這種批評(因為這根本廢話連某某經典的作者自己其他作品也比不上這有什麼好比的),而是明確的「這裡讓我想起什麼所以我為什麼喜歡」、「這裡的安排不大合理所以我認為可以再改進」之類的回應。這會讓創作者知道有人在讀他們的作品,有人在意他們的作品,有人仔細讀了他們的作品思考了他們的作品,而且這些人希望他們可以寫出更好的作品。
要能提出像樣的建議,讀者需要更多的閱讀經驗;要寫出更好的作品,創作者也需要更多的發表機會。在這種情況下,閱讀本土作品的意義並不只是基於某種「愛國、挺自己人」的心情,而是親身參與優化本土作品的進程;而也在這種情況下,出版市場才會正向循環,無論創作者還是讀者,都會隨著時間,朝更好的方向前進。
說到「時間」,可能是最近大家參加「推理馬拉松」時最在意的事;不過,除了在意累積的閱讀時間,大家也該留神「買書的時間」──留意推理小說的讀者,可能會發現,有些名家作品曾經消失一段時間、過了一段時日才重新上市。一般說來,消失大約都是因為版權到期之類的狀況,重新上市就是出版社與作家或經紀方議定新約;但是,「版權到期」永遠會發生,「議定新約」卻不一定,也就是說,因為「版權到期」而下架這事總會發生,但「重新上市」這事就可能有快有慢,或者有時⋯⋯
幸好,買下來了就不怕下架的問題,所以看到中意的書,請大家不要太觀望;電子版由華雲數位代理的東野圭吾(主要是「加賀恭一郎系列」)及京極夏彥(主要是「百鬼夜行/京極堂系列」)作品,都已經接近版權期限,想要下手的話,現在就給他敗下去吧!
▶▶參加推理馬拉松!
▶▶看看最新上架的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