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iting:上山頭,拚書影】那是另一個世界的台北,源自我們所擁有的這個
1972年8月,有一座城市發生了劇烈災變,使城市西側的數個行政區被河水淹沒,後來幾經重建,才在水上架起無數空橋,成為了一座部分位於水上,部分位於陸地的獨特都市。但在那之後,被統稱為「天災」的能量釋放異象便不時發生,隨時有可能為人們帶來各式各樣的危險。其中一起發生於數十年後的天災,甚至還在瞬間夷平當時最為繁華的空橋特區,造成數以萬計的死傷。
那個特區名喚信義,至於城市之名,則是台北。
這個既具有我們熟悉的特色,同時卻也顛覆眾人認知的台北,是薛西斯的小說《K.I.N.G.:天災對策室》中的故事背景。過去,我們曾在許多科幻作品中,見過不少與現實有所歧異的國際都市。像電影《紐約大逃亡》(Escape from New York)裡的紐約、《阿基拉》(アキラ)裡的東京等等,均是極為知名的例子。
對於台灣閱覽者來說,雖然這些城市的知名程度,可以讓我們輕鬆地感受到想像與現實融合的樂趣,但若是你未曾踏足那些城市,甚至是待得不夠久,則不免會使這樣的樂趣有所折損。
也因為如此,《K.I.N.G.:天災對策室》無疑提供了台灣讀者更為親近的感受,透過一則角色與情節均頗具動漫色彩的故事,讓人發現就算在這個充滿科幻元素的世界裡,有些事情依舊不變,除了部分社會文化以外,就連在那個世界中的台灣,也依舊難以加入許多國際組織,因此使這本小說在不少細節方面,對台灣讀者而言則更顯有趣。
《K.I.N.G.:天災對策室》利用「天災」這樣的設定,融合了彷彿超能力與怪物等不同元素,除去一些動作橋段以外,故事中甚至還有明確的推理元素,從開頭便迅速帶出核心謎團,因此讓讀者始終懷抱相當程度的好奇心,並迎來一波又一波的情節翻轉,直至謎底總算揭曉為止。
值得留意的是,《K.I.N.G.:天災對策室》在帶來豐富多元的娛樂性之際,同時也是本重視角色塑造的小說。主要角色們的往事,全在書中有著相當篇幅的呈現,而且要是仔細留意便會發現,這些個性殊異,身懷不凡能力的角色們,幾乎均背負著某些過往的創傷,使他們的能力既代表了自己的存在價值,卻也同時是一種揮之不去,始終籠罩在他們心間的一片詛咒之霧。
他們懷抱著傷痛,甚至將其視為秘密的作法,或許也正如曾有過某些遭遇的我們。只是,薛西斯也藉由故事的發展,巧妙使角色身上的祕密,意外成為了他們拯救(或危害)台北的不同關鍵,最終導出一個或許唯有放開傷痛,才能拯救整座城市,甚至是拯救自己的溫柔結果。
有趣的是,從小說不少細節的設定來看,我們甚至還可以將書中的「天災」,看成某些隱藏在現實世界中的風險。舉例來說,書中提及的某個「天災」,便有點類似核電廠,使整座城市的命運與其緊密相連,進而描繪出我們站在一條鋼索上頭,就這麼日復一日踏著它穿越兩棟大樓,卻又總是全不自覺的一段過程。
於是,這也使《K.I.N.G.:天災對策室》裡頭的災害,其實不僅是「天災」,同時更可能是一種「人禍」的存在。透過這本小說,我們除了得以看見令人眼前一亮的幻想台北之外,或許也該留意,書中這座城市的建設基礎,其實也全都源自於現實世界,只是被薛西斯以各式各樣的娛樂元素,裝飾成了另一番得以娛樂我們的獨特風景。
但闔上書頁,現實依舊仍在。那些我們未必留意,屬於現實的K.I.N.G.,也以各種形式就這麼潛伏在我們的生活當中。
或許想像與現實,比我們以為的還要近上許多。讀完《K.I.N.G.:天災對策室》時,你可能會如此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