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賊王、侵略者,還是反清復明大將軍?1661年,國姓來襲!
Photo Credit: Unsplash

海賊王、侵略者,還是反清復明大將軍?1661年,國姓來襲!

文/臥斧

1661國姓來襲》令俺十分驚豔。

先前就聽聞漫畫家李隆杰打算創作一部漫畫,以清末的台灣為舞臺,描述鄭成功與荷蘭人之間的戰役──但不以鄭成功或漢人的角度描述,而以荷蘭人的角度講述故事。俺覺得這個切入點十分有趣,自然十分期待;得知「國姓來襲」這四個字時很樂──「國姓」指的自然是「國姓爺」鄭成功,這四個字十分鮮活地點出了故事的切入角度。

不過,在讀《1661國姓來襲》之前,俺意外讀到另一部與鄭成功有關的作品。

日本漫畫大師安彥良和的《麗島夢譚》在2016年6月,出版繁體中文版第四集,故事完結,俺早早購入,但遲至前幾個月才讀完。安彥良和是十分著名的漫畫家、插畫家及小說作者,一向擅長描繪具時代感的史詩型故事;不過俺的見聞孤寡,安彥良和的插畫作品看過一些,漫畫倒是一直沒完整讀完,這回購入《麗島夢譚》的原因,除了「安彥良和」這四個字之外,還在於這個故事有個神奇的安排。

《麗島夢譚》的時代設定在1638年,彼時日本的「島原之亂」剛被平定,領頭叛亂的天草四郎被梟首示眾。天草四郎出身武士家庭,長相清秀,腦袋聰明,自小被視為神童,在接觸並信奉天主教之後,更被信眾視為救世主。

日本九州島原一帶的漁民農民因接觸到海外前來的西方傳教士,開始接受天主教信仰,但日本幕府當時鎖國禁教,將天主教視為異端、進行壓迫,天草四郎於是率領上萬名百姓起義──這是「島原之亂」的由來。

天草四郎被殺的時候才十七歲。一個才貌兼具的神童帶領平民以宗教之名反抗幕府,這事充滿傳奇色彩,是故天草四郎的形象後來被許多作品挪用,在小說、漫畫及遊戲裡都會看到這個俊美青年的身影,例如山田風太郎1967年的小說《魔界轉生》中,死亡的天草四郎就憑藉和天主教完全沒關係的妖法回到人間進行報復,成了故事裡最終的魔頭。

安彥良和沒有朝神怪方向想像。他的原始揣想是:倘若當時天草四郎沒死,那他會去哪裡?

答案是:福爾摩沙。

《麗島夢譚》的故事就是這樣開始的,也因為讓天草四郎跑到台灣來實在是很有趣的點子,所以成了俺閱讀這部漫畫的重要原因。不過俺沒料到的是,讀到一半,天草四郎居然與鄭成功產生了某種連結。

仔細想想,時代是搭得上的。鄭成功出生於1624年,其實還比天草四郎小三歲,算起來如果天草四郎真的在1638年到台灣來,當時的鄭成功應該就在中國,可能已經開始與父親鄭芝龍一起在中國東南沿海壟斷海上貿易。安彥良和讓這兩個角色串在一起的方式十分大膽,不過這招太絕,無法在此爆雷。

只是《麗島夢譚》到了後半,故事基調變得有點奇怪,變得太過輕鬆笑鬧,最後的收尾也讓俺覺得草率,不確定是因為連載出了什麼狀況,還是大師自己畫煩了,總之安彥良和的畫工技法和場面調度沒有問題,但故事結束的方式令俺很難說好。

相較之下,李隆杰的《1661國姓來襲》就讀得很愉快。

俺先前讀過李隆杰的《新世紀北港神拳》,對於他從十分草根庶民的生活細節裡找出題材,進而描繪誇張奔放情節的做法十分欣賞。李隆杰的畫風粗獷有力,但細節並不馬虎,動作場面會有力道十足的變形和取鏡,看起來十分過癮。唯一讓俺不大欣賞的是他的墨線有時太實太多,會讓畫面顯得有點髒;俺不介意在畫面裡大量使用黑色,不過在讀《新世紀北港神拳》時,總覺得應該有更妥適的處理方式。

不過,《1661國姓來襲》在真正進入故事前,李隆杰的畫技就已經讓俺眼睛一亮。

先前提到的髒汙問題完全不見了,而豪放的風格,有力的取鏡,則表現得比前作更好。人物設定十分有創意,裝束與造型都揉合了史實與想像,大場面魄力十足,而且不見凌亂,整體氛圍掌控極佳。

1661國姓來襲》以揆一(Frederick Coyett)為主角。揆一是瑞典貴族,後來進入荷蘭東印度公司任職,在1656年被認命為台灣長官──彼時台灣仍在荷蘭統治時期,明朝仍在時,鄭氏父子與荷蘭佔領者也還維持友好關係。揆一上任時,知道海峽對岸的中國已經改朝換代,但他沒料到,自己會成為福爾摩沙的最後一任台灣長官。

揆一在1662年鄭成功的攻擊下決定投降,回到巴達維亞(現在的雅加達)接受軍事審判,以「失去公司重要財產」的罪名被判終身流放,1674年才因親友陳情及交付贖金獲得特赦,回到荷蘭。

1675年,《被遺誤的台灣》(’t Verwaerloosde Formosa)在荷蘭出版,作者署名「C. E. S.」,這是個假名,推測最有可能的真實身分,就是揆一,因為書中提出非常多鄭軍攻城時的守城細節,並讉責東印度公司高層的錯誤決策,才是失去台灣的主要原因。《1661國姓來襲》中的揆一熱愛台灣,強烈希望台灣人與荷蘭人能和平共處(在史實中,揆一曾直言批評上一任台灣長官Nicolas Verburg在郭懷一反荷事件中採取的鎮壓手段),故事的情節主幹,就來自《被遺誤的台灣》。

以揆一的角度而言,自己並非強佔台灣。東印度公司進入台灣前,曾與明朝政府交涉,又因需要建立在亞洲的殖民據點,是故協助開發適合漢人居住的環境,吸引漢人從中國移民來台。而從鄭成功的觀點來看,台灣是鄭芝龍與顏思齊率領漢人先來開墾的,在鄭芝龍被明朝招撫前,一直把台灣當成自己的練兵經商所在。是故,在揆一等荷蘭人眼中,已經不代表中國新政權的鄭成功率軍來台,自是「侵略」,但就鄭成功而言,他認為這是在收回父親或者明朝原有的土地。

1661國姓來襲》中,李隆杰巧妙地表現出雙方的歧見(台詞裡用上了「無益的各自表述」,讚),以及漢人對明朝勢力的傾慕與想像、荷蘭人對殖民地的不同看法、穿梭在兩個陣營裡投機人物的種種算計,也讓當時神祕的原住民領袖大肚王短暫地出現了一下。

雖然故事主幹來自揆一的記載,但李隆杰除了參考其他文獻紀錄增加情節,也沒把鄭成功描寫成全然的反派,而是一個立場不同的敵手。鄭成功對明朝的忠誠、對自我立場的堅持、攻城掠地的用兵技巧與集冷酷與暴躁於一身的個性,在故事裡都有適切的展現。

以故事設計的角度來說,《1661國姓來襲》唯一讓俺不夠滿意的,就是故事太短了。在情節中出現的許多角色,其實都還有非常大的發揮空間,許多歷史事件如果能夠加以描繪,這個故事就不只單冊完結,而會變成一個大長篇。目前的處理方式,在許多橋段只能以畫面搭配文字說明帶過,其實有點可惜。

但從另一方面來說,俺也明白這可能不是李隆杰對情節編寫的力有未逮,而是有些現實考量。以漫畫的發行量及售價來看,創作一本漫畫需要投入的人力及時間成本,是不可能從銷售裡回收的。《1661國姓來襲》大約三百頁,假設李隆杰繪畫速度很快,一天畫兩頁(這已經接近日本漫畫週刊連載要求的速度),畫完一本也得要五個月;其中有些跨頁大場面,李隆杰都畫得很細,肯定得耗時更久,而且這還沒計入研究資料、編劇分鏡,以及畫得不滿意重修的時間。

一本三百頁的漫畫,賣兩百五十元台幣,怎麼算都不可能支持生活。在國內商業創作環境還沒找到自己最合適的運作方式前,不把這個故事拉長擴大,俺認為是理想而且應當的做法。

1661國姓來襲》的最後結局,並沒有停在揆一投降或出版《被遺誤的台灣》時段,而是在簡述台灣後續歷史後,跳了兩百八十五年,以某人抵達台灣的畫面收尾。這個收尾相當漂亮,也與「國姓來襲」遙相呼應(李隆杰甚至在介紹角色的頁面還玩了一下這個哏)。

俺十分推薦大家去購買、閱讀《1661國姓來襲》,但不是因為「支持本土漫畫」、「救救國內創作者」之類的理由,而是因為這是個好故事,也是本好看的漫畫;同時,李隆杰處理某些情節的方法,會讓俺感覺:這是唯有與俺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上的創作者,才能擁有的敘事觀點。

明朝金城武:

  1. 【果子離群索書】連男人都心動──鄭成功到底有多帥?
  2. 【果子離群索書】鄭成功的密碼與寶藏
  3. 延伸閱讀: